作者:納蘭雪敏
《日圓王子:從日本失落到國際金融危機,你不知道的真相》(Princes of the Yen: Japan’s Central Banker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y),這本書最近大塊文化出版,但其實這是一本2003年2月就出版的書。
圖為2023年10月1日Routledge出版社再版的版本
Richard A. Werner也不算是一位名作家,也就說這本書已經是20年前就出版的書了,我只有這本書的英文版本,後來這本書2014年被導演Michael Oswald拍成紀錄片。
作者本身是經濟學家,而且因為他在東京大學求學,後來還在日本知名投行野村工作過,他在1991年讀研究所時就認為日本的銀行體系會崩潰。
Richard A. Werner 提出的 Quantity Theory of Credit(信貸數量理論)是一種關於貨幣創造的經濟理論,與 Joseph Schumpeter 的貨幣信用理論有相似之處,Werner 認為,貨幣供應的主要創造者不是中央銀行,而是商業銀行,通過信貸創造(credit creation)過程實現。
當銀行發放貸款時,它們並非簡單地將現有存款借出,會通過會計操作創造新的存款(貨幣)。例如,當銀行向客戶提供貸款時,它在客戶的存款帳戶中記入一筆金額,這實際上增加了貨幣供應。Werner 強調,銀行部門在經濟中的角色被傳統宏觀經濟模型低估。
這些模型通常假設貨幣供應由中央銀行完全控制(例如通過調整貨幣基礎),但 Werner 認為,商業銀行的信貸創造才是貨幣供應的主要驅動力,且對經濟活動有直接影響。
傳統主流(尤其是教科書中的 IS-LM 模型、貨幣數量論)多假設中央銀行是貨幣供應的唯一決定者,透過調整基礎貨幣(monetary base, M0)來影響廣義貨幣(M1、M2)。換句話說,他們認為銀行只是中間角色,把存款再借出去。但 Werner 指出這種描述是不正確的。
依照 Werner 的觀點,當商業銀行放款時,並不是把既有的存款挪給借款人,而是同時創造出一筆存款與貸款。
舉例來說,銀行批准 100 萬日圓貸款時,它會在借款人帳戶中記錄 +100 萬存款(這就是新增的貨幣),並在資產負債表另一邊記錄一筆貸款資產。這個會計動作本身就擴大了貨幣供應。這一點與 Joseph Schumpeter 的信用理論(credit theory of money)有連結,因為熊彼特也認為企業家透過銀行貸款得到資金,這筆資金是新創造的,而不是單純從其他存款人那裡轉移。
Werner 的主張和實務上銀行系統的會計操作是一致的。後來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 2014 年報告)以及德國央行(Deutsche Bundesbank, 2017 年報告)也正式公開解釋大多數貨幣是在商業銀行放貸過程中「內生創造」(endogenous money creation)的,而不是央行單向決定。
Werner 的理論在當年雖然被視為異端,但今天在經濟學與金融研究中已逐漸成為共識。主流總體經濟模型低估銀行部門的角色,這也是為什麼他特別強調信貸數量理論能更好解釋資產泡沫、景氣循環與金融危機。
「傳統貨幣數量論」(QTM)和「信貸數量理論」(QTC)差異?
核心公式:MV = PY
M = 貨幣供應量
V = 貨幣流通速度
P = 物價水準
Y = 產出(GDP)
傳統觀點認為:
中央銀行決定貨幣基礎(base money, M0),透過貨幣乘數放大成廣義貨幣(M1、M2)。
商業銀行只是金融中介,把存款人錢借給借款人。貨幣供應被視為外生的(exogenous),主要由央行主導。經濟活動的波動主要是央行貨幣政策改變供應量造成。
信貸數量理論(Quantity Theory of Credit, QTC, Werner)
核心觀點:
貨幣的主要創造者不是中央銀行,而是商業銀行。
銀行在放貸時,不是把存款挪出,而是同時創造一筆貸款資產和一筆新存款。
因此貨幣供應是內生的(endogenous),取決於銀行願意放多少信貸。
Werner 區分了「生產性信貸」與「非生產性信貸」:
生產性信貸 → 投入到實體經濟(投資、生產),能推動經濟成長。
非生產性信貸 → 投入到資產市場(房地產、股票),會導致泡沫與危機。
央行對經濟影響,更多是透過對商業銀行行為的間接影響(例如利率政策、監管),而非直接「控制」貨幣供應。
更簡單的說傳統理論把銀行看成「管道」,Werner 把銀行看成「工廠」。QTM認為央行開大水龍頭,銀行只是把水送出去,後者認為銀行自己會造水,而且造出來的水是往「工廠」還是「賭場」,決定了經濟是成長還是泡沫。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