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閱讀】20250819(二)《日圓王子:從日本失落到國際金融危機,你不知道的真相》讀後心得EP2

作者:納蘭雪敏



日本近代史上兩次重大制度變革明治維新(19世紀末)和二戰戰敗後的改革,均由危機驅動(外國殖民威脅和戰爭失敗),但作者沒有提到明治維新開始的原因,在1853 年,美國海軍提督 培里(Matthew Perry) 帶著黑船來到日本,強迫江戶幕府開港。

隔年簽訂《神奈川條約》,結束日本兩百多年鎖國的體制。之後,幕府又與美國、英國、俄國、荷蘭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喪失關稅自主權,也允許治外法權。這使得許多日本人感到國家受辱,認為幕府無力保護國家。

1867 年,幕府第十五代將軍 德川慶喜 宣布大政奉還,將政權交還天皇。同年末到隔年初,薩摩與長州勢力發動王政復古大號令,建立新政府,幕府體制終結。1868 年爆發戊辰戰爭,新政府軍打敗幕府殘餘勢力,天皇政權確立。

二戰後的歷史就不要說了,多數人都知道。

1990年代的經濟危機是日本式經濟體系的終結,日本正轉向美國式的自由市場經濟,但作者提到戰前的日本經濟在1920年代已具備自由市場特徵,與今日美國經濟類似,競爭激烈、股東權力強、市場融資為主。日本當前的經濟體系(這本書是2003年出版的)起源於二戰期間,是一種以最大化產出為目標的戰時動員經濟。戰後美國希望將日本塑造成自由市場經濟的樣板,但冷戰背景保留了戰時經濟結構和官僚菁英,推動日本對全球市場的快速擴張。

日本的經濟成功並非完全依賴自由市場,而是由政府通過精心設計的制度干預實現,特別是通過金融、貿易和工業部(MoF、MITI、BoJ)的「鐵三角」控制。中央銀行(BoJ)通過「窗口指導」(window guidance)控制信貸分配,成為經濟成功的核心工具,但影響力被低調掩蓋。日本經驗證明成功的政府干預並非微觀管理,而是通過制度設計創造快速成長的激勵結構。戰時官僚削弱股東權力、提升管理層角色,並通過企業聯盟和終身雇傭制激勵員工,促進企業再投資和市場份額擴張。

戰時經濟體系帶來快速增長,但犧牲生活品質、環境和個人自由。大多數勞工(中小企業員工)無法享受大企業的福利,生活條件相對較差。日本實現了財富平等和社會穩定,但代價是高儲蓄率、擁擠的通勤和有限的休閒時間。戰時官僚受納粹德國中央銀行家Hjalmar Schacht的啟發,利用信貸創造控制經濟,通過銀行系統將資源分配到目標產業。

1980年代,BoJ通過窗口指導促使銀行過度放貸,引發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

1990年代泡沫破裂,導致壞帳危機和經濟衰退。BoJ故意限制貨幣供應,延長衰退,以推動向自由市場經濟的轉型。

BoJ通過獨立性改革削弱MoF的權力,最終在2001年迫使MoF更名,代表權力喪失。

這邊這段是Werner對日本泡沫經濟的解毒,帶有一點陰謀論,Werner 認為,BoJ 在 1980 年代故意放寬窗口指導,讓銀行拼命放貸 → 銀行資金大量流向房地產和股市 → 泡沫急速膨脹(東京地價、日經指數飆升)。

1990 年代泡沫破滅後,大量企業與銀行背上壞帳,日本經濟陷入衰退。按照一般經濟學邏輯,央行應該透過降息、增加貨幣供應來救經濟。但 Werner 指出,BoJ 在這時期反而故意限制信貸供應,讓經濟衰退拖得更久。

Werner 主張,BoJ 是有意為之。目標是藉由長期經濟痛苦,迫使日本社會接受制度性改革,從過去國家主導的護送船團體制轉向更自由化的市場經濟,削弱大藏省(MoF, Ministry of Finance)在經濟金融上的強大權力,提升央行自身的獨立性與話語權,1998 年,日本正式通過法律,給予 BoJ 更高獨立性。2001 年大藏省改組,更名為財務省(Ministry of Finance → 財務省),金融監管職能被切割出去。

護送船團體制(日文:護送船団方式、ごそうせんだんほうしき,gosō sendan hōshiki)是戰後日本政府管理金融與產業的一種政策模式,比喻來自戰時軍艦護送船團弱小的運輸船由軍艦保護,整體速度取決於最慢的一艘,類似短板效應。大藏省 MoF主導,保護整體產業或金融體系中的弱者,避免淘汰與破產,確保大家一起走,不會有人落單。

其實直到現在臺灣也都還有這種呼籲政府保護的說法,比如臺灣的工具機或者螺絲產業也是如此,不時都會希望政府壓低匯率保護他們的利潤。

Werner 將這解讀為 BoJ 長期策略的勝利BoJ 藉由先放貸製造泡沫,再收緊貨幣拖延衰退,迫使制度重組,最終獲得了相對於 MoF 的優勢地位。

特別是作者也提到日本的窗口指導模式被韓國、台灣等地模仿,19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也與類似的中央銀行政策有關。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通過過度信貸創造和匯率政策引發泡沫與破裂。新興產業和更高的生產力使日本經濟有望實現4%的非通脹成長,如果可以達成會被第二經濟奇蹟。

但顯然後來的20多年日本也沒實現4%的非通脹成長。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