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蘭雪敏
之前EP2提到納粹時期的Hjalmar Schacht,他是德國金融家、經濟學家,曾任德國中央銀行總裁(Reichsbank President)。在魏瑪共和國後期與納粹時期,他設計了許多「貨幣與信貸操作」,幫助希特勒政府擺脫失業與通縮。最著名的是 MEFO票據制度透過準國家信用工具,繞過預算限制來大量刺激軍工投資,而不會馬上引發惡性通膨。所以他被稱為希特勒的銀行家。
Werner在書中暗示日本央行有像是Schacht的操縱角色,Schacht雖然不是名義的最高統治者,但他透過信貸創造來決定德國經濟走向,BoJ 官僚同樣不是名義上的政治領袖,但透過窗口指導分配信貸,他們能決定日本哪些產業繁榮、哪些企業獲得資金,甚至決定日本經濟是繁榮還是衰退。
其實就跟2024年臺灣的央行因為銀行法管制資金,造成2025年商業銀行放貸困難,由此可知中央銀行控制商業銀行資金方向後,確實會導致一個產業出現資金困難。
而作者Werner特別提到Ignoring history means neglecting the facts,忽略歷史就代表忽略了事實,他主要就是批評很多經濟理論都沒有透過歷史去驗證他們的正確性。
納粹與信貸的歷史
1933 年 1 月 30 日希特勒(Adolf Hitler)被任命為德國總理(Chancellor)。
1933 年 3 月國會通過《授權法》(Enabling Act),給予希特勒幾乎獨裁的權力,等於納粹正式掌握政權。
Schacht 並不是早期的納粹黨員,他原本是傳統的德國金融精英,曾在魏瑪共和國時期(1923 年)靠租稅標準幣穩定惡性通膨而成名。戰後德國簽訂《凡爾賽條約》,要支付龐大賠款。政府透過大量印鈔支付,結果導致貨幣嚴重貶值。1923 年 11 月時,1 美元已經需要 4.2 兆紙馬克(Papiermark)成為經典的惡性通膨,因為當時貨幣一直印當然完全沒有價值,於是1923 年 11 月Schacht透過1 Rentenmark = 1 兆紙馬克來重新穩定,並且特別的是當時擔保的不是黃金,用德國的土地、工業資產,農地與不動產稅收會做為擔保,但主要還是嚴格控制發行總量(30 億 Rentenmark)來避免通膨。
人民相信 Rentenmark 背後有實體資產土地、稅收做支撐而且不再濫發貨幣後,惡性通膨終於穩定下來,1924 年,德國再引入「帝國馬克」(Reichsmark),以黃金作基礎,取代 Rentenmark。但 Rentenmark 在 1923–1948 年之間仍和 Reichsmark 並行使用,被認為是「過渡貨幣」。
1930 年代初期,Schacht開始對希特勒表示支持,認為納粹有能力恢復德國經濟與國力。希特勒上台後,Schacht 被重新任命為 德意志國家銀行(Reichsbank)總裁。1934 年,他加入內閣,成為經濟部長,是納粹經濟政策的核心設計者,但Schacht只是一位技術官僚,但他的金融技術使得納粹成功擴張軍備,但他到1937年到1939年與希特勒不合,認為軍事開支已經失控。
後來1939年紐倫堡審判曾指控他參與戰爭計畫,但最後被判無罪,理由是他雖幫助經濟重建,但沒有參與直接的戰爭罪行。
Schacht當時擔任經濟部長後創造全名 Metallurgische Forschungsgesellschaft mbH(冶金研究公司),其實是一家「空殼公司」,沒有真正業務,用來迴避國際監管與德國國內預算限制。德國政府要進行軍備擴張,但不能在官方預算裡明目張膽增加軍事開支怕引發外界警覺與國內財政危機。於是,政府讓軍工企業不是直接領現金,而是收到 MEFO 票據(本票)。銀行願意收這些票據,因為 Reichsbank(德國央行)擔保隨時可以兌換。票據期限通常是 6 個月,可不斷展期,實際上延遲了政府付款。
軍工產業拿到票據轉手銀行換成現金,等於是央行創造出影子貨幣。1934–1938 年,MEFO 票據累計發行金額達到 120 億帝國馬克以上佔軍備融資的大部分。官方帳面上看不到大筆軍事支出,因為不是國庫直接付現金,財政赤字看似溫和。幾年間,德國就能大量軍備擴張,卻不會立即出現惡性通膨或外匯危機,等同於一個「秘密軍費帳戶」。
在一般國家,軍工支出要走這樣的流程,政府(財政部)編列軍費 → 發行國債。投資人或央行購買國債,政府獲得現金。政府再把錢支付給軍工企業。這樣軍事開支會直接反映在政府財政數據(赤字、國債規模)。
Schacht 設計的 MEFO 系統就不同政府不直接編列軍費,而是讓「假公司」MEFO 給軍工企業開一張 票據(本票)。票據的本質是承諾在未來某個期限付款。因為有 Reichsbank(央行) 擔保,所以可信度很高。軍工企業拿到票據後,不必等到到期,可以直接拿去銀行貼現。銀行接受這張票據,因為背後有央行保證,銀行再把票據拿去 Reichsbank → 兌換成現金。軍工企業等於立即拿到錢,可以用來生產,而這筆錢其實就是 Reichsbank 創造的新貨幣,完全不出現在德國國債上面的印鈔方式。
在會計上,MEFO 票據屬於「商業票據(bills of exchange)」,不是政府債券。央行資產負債表裡,本來就會有一大類「貼現票據」(discounted bills),這是傳統央行業務,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所以當 Reichsbank 買下 MEFO 票據時,可以歸在「普通商業票據」項目,不會顯示為「國債持有」,外界難以看出這些票據其實是軍費工具。
MEFO 票據原本 6 個月到期,但可以一再展期(最長 5 年)。央行不需要馬上兌現所有票據,能夠分散在數年內處理。這讓資產負債表的「不匹配」不會在短期內被放大。當時國際上仍有限制(如賠款委員會、英法的監管),德國官方帳面上要避免顯示赤字。國際社會即便懷疑,也缺乏透明的即時數據(不像今天,各國央行每月公布資產負債表)。
後來1938年MEFO 票據累積超過 120 億馬克(佔 Reichsbank 資產的大頭),Schacht 親眼見過 1923 年魏瑪惡性通膨,他非常清楚單純印鈔會摧毀社會秩序。他設計 MEFO 票據本意就是延遲通膨,把壓力往後推。到 1938–1939 年,票據存量太大,展期到期的浪潮逼近 → 如果再繼續,只能靠瘋狂印鈔來兌付。他當年就是靠不濫發鈔票解決通膨問題,自然知道只靠瘋狂印鈔票的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1939 年之後,德國佔領波蘭、法國、荷蘭等國,直接掠奪 黃金儲備、糧食、工業資源,來填補 MEFO 票據的黑洞,這些資源直接變成德國央行Reichsbank,在被佔領區推行「清算協定」(clearing agreements),讓這些國家的出口收入只能存在德國帳戶,不能自由動用。
但最後戰敗,Reichsmark 和 MEFO 票據一起報廢。真正的「兌現」就是 崩潰 + 作廢。就跟次貸時期沒有生產力的連動債最後歸0解決債務問題。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