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蘭雪敏
惠譽國際信用評級公司把泰國的主權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同時評級為「BBB+」,國際評級機構對泰國經濟前景的轉變為悲觀。
主要因素包括經濟放緩、出口和旅遊業也面臨放緩,公共財政壓力增加。短期性的週期性因素,正在加劇泰國長期以來存在的結構性弱點,例如人口老齡化、高家庭債務,以及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
儘管評級展望轉為負面,但「BBB+」評級維持,泰國經濟仍具備穩健的緩衝機制。健全的貨幣政策、低通脹、充裕的外匯存底以及深厚的國內資本市場,為泰國提供應對外部衝擊的韌性。但是下調展望已經是重要的警告信號,如果持續沒辦法推動結構性改革,解決潛在的深層問題,泰國在未來幾年內將面臨降級風險。
泰國主權評級
惠譽的評級行動並非單一事件,反映國際評級機構對泰國經濟前景的擔憂。惠譽2025年9月24日發布公告,將泰國的主權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同時確認了「BBB+」的長期評級 。調整的核心考量是泰國國內經濟放緩以及日益增長的財政壓力 。
惠譽認為美國對貿易夥伴實施的保護主義措施,對泰國徵收36%的報復性關稅,泰國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前景受到嚴重影響 。因此惠譽將泰國2025年的GDP成長預期從2.5%下調至1.9% 。展望的下調在可預見的未來,泰國的主權信用評級面臨衰退,信用狀況惡化風險正在提升。
穆迪評級也有共識
惠譽行動與穆迪(Moody's)的評級高度一致,穆迪(Moody's)已於2025年4月29日將泰國的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同時確認其「Baa1」評級(相當於惠譽的「BBB+」) 。穆迪的理由與惠譽幾乎相同,同樣強調經濟動能減弱、財政壓力加劇以及全球貿易動態變化帶來的外部衝擊 。
穆迪指出,美國關稅政策對泰國開放經濟的負面影響明顯,導致後疫情時期經濟復甦的遲緩 。兩大評級機構的同步行動表明,國際金融市場普遍認為泰國的經濟和財政實力存在進一步減弱的風險。
標普評級觀點不同
在惠譽和穆迪做出負面調整的同時,另一家主要評級機構標準普爾(S&P)則維持了泰國「BBB+」的評級和「穩定」的展望 。標普的評估泰國政府政策有比較樂觀的看法,認為正在實施的政策(如東部經濟走廊(EEC)和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有助於加強國家的長期競爭力 。
標普預計,泰國在2025年和2026年將分別實現2.3%和2.6%的經濟成長,並認為旅遊業的復甦將在後期季度得到改善 。雖然風險正在上升,但泰國穩定的總體經濟基礎和政府改革被標普視為重要的經濟緩衝,這一點跟惠譽和穆迪相比標普比較樂觀。
了泰國近年來主要評級機構的評級和展望變化:
泰國主權信用評級概覽(2019-2025)
機構 評級 展望 日期
穆迪 Baa1 負面 2025年4月
惠譽 BBB+負面 2025年9月
標普 BBB+穩定 2025年6月
穆迪 Baa1 穩定 2024年10月
惠譽 BBB+穩定 2024年11月
惠譽 BBB+穩定 2023年7月
穆迪 Baa1 穩定 2022年4月
惠譽 BBB+穩定 2022年6月
穆迪 Baa1 穩定 2022年4月
惠譽 BBB+ 穩定 2021年12月
惠譽 BBB+ 穩定 2021年6月
穆迪 Baa1 穩定 2020年4月
標普 BBB+ 穩定 2020年4月
惠譽 BBB+ 穩定 2020年3月
標普 BBB+ 正面 2019年12月
穆迪 Baa1 正面 2019年7月
惠譽 BBB+ 正面 2019年7月
穆迪 Baa1 穩定 2017年7月
惠譽 BBB+ 穩定 2017年6月
惠譽和穆迪對泰國展望的下調形成一種共識,泰國面臨的風險正在增加。
週期性逆風與財政壓力
惠譽下調展望的決定,泰國經濟面臨多個短期和中期的挑戰。
泰國經濟在後疫情時代的復甦步伐一直落後其他地區競爭者,這是一個核心問題 。惠譽將泰國2025年的GDP增長預期從2.5%下調1.9% ,而穆迪的預測同樣悲觀,將其2025年實際GDP增長預期從半年前的2.9%下調至2% 。即便相較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泰國2025年2.9%的成長預測,這些數據也顯示出評級機構的謹慎態度 。
這種緩慢的經濟復甦不僅反映了短期需求疲軟,更凸顯了泰國長期以來陷入的「低成長陷阱」。當經濟成長持續乏力時,產生的稅收收入也無法跟上公共支出成長,從而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加劇財政和債務的壓力。
日漸成長的財政與債務壓力
泰國的財政狀況是評級機構擔憂的另一個主要來源 。國家的公共債務負擔自疫情以來急劇上升。數據顯示,泰國政府的公共債務佔GDP的比例從2019財年的34%左右,大幅上升至2024財年的約56.6% 。到2025年1月,這一比例已增至64.13% 。
泰國主要財政與債務指標概覽(2019-2025)
這種債務的快速累積令人擔憂。
泰國已經連續超過20年出現預算赤字,使得財政紀律受到質疑 。
由於經濟增長緩慢,政府收入不足以彌補不斷增長的開支,這導致債務負擔持續攀升,償債成本不斷上升。
目前利息支付佔國家收入的9%,並預計在明年達到11%,超過投資級經濟體通常只有10%門檻 。這表明泰國的財政彈性正在減弱,政府應對未來衝擊的財政空間日益縮小。泰國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極易受到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的影響。
美國關稅政策對出口競爭力造成了直接衝擊,並對經濟前景產生了負面影響 。評級機構認為,這種外部衝擊可能會對泰國的出口和外國直接投資(FDI)造成嚴重影響 。
旅遊業是泰國經濟的關鍵支柱,雖然2024年外國遊客數量強勁反彈,但進入2025年,復甦態勢放緩 。來自東南亞地區的遊客數量在2025年前8個月下降了9.4%,原因包括安全擔憂和政治不穩定 。
此外,泰銖走強也使得泰國對外國遊客來說變得更加昂貴,從而降低了他們的消費能力,並將部分遊客轉向越南等更具性價比的競爭對手 。
泰國旅遊業聯合會(FTI)甚至呼籲泰國央行考慮適度貶值泰銖,以提振旅遊消費和出口競爭力 。 週期性逆風與長期的財政壓力相互疊加,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疲弱的經濟成長限制稅收收入,促使政府採取刺激性財政政策,進一步推高了債務水平,而相當高的債務比例與利息支出又限制政府應對未來衝擊的能力。這是評級展望從「穩定」轉向「負面」的核心問題。
經濟停滯的結構性問題
表面上的經濟放緩與財政壓力,來自於泰國經濟長期以來未能解決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正在侵蝕長期成長潛力,增加國家在面對外部衝擊時的脆弱性。
泰國經濟長期以來陷入一種「中等收入陷阱」,年均GDP成長率徘徊在2%至3%之間,遠低多數地區經濟體,泰國面臨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有限以及資本外流至外國投資的挑戰,這反映出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正在減弱 。
泰國的非正式經濟佔GDP的48%,比例高於許多亞洲國家 。這不僅導致稅收徵收不完整,加劇收入不平等,還使得國家經濟對某些金融波動,如黃金和加密貨幣交易的影響更為敏感。
代表大量資金沒有經過正式金融體系,比如銀行、稅務機關監管。這些資金需要一個「儲存與轉移」的替代工具,而黃金與加密貨幣正好具備這樣的特性。
一旦國際金價或加密貨幣價格波動,民眾就會迅速將資金移入或移出,造成資金流動劇烈,進一步放大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
人口壓力是定時炸彈
泰國正面臨一場嚴重的人口結構危機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泰國的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9.3歲,在東盟地區排名第二高,僅次於新加坡 。此外,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委員會(NESDC)的數據模型預測,泰國的人口將在2028年達到高峰後開始下降,而勞動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從2017年的66.1%持續下降至2037年的56.8% 。
快速的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勞動人口的縮減將直接制約泰國的經濟產出和長期潛力,勞動人口減少代表稅收減少,老年人口的增加會提高醫療保健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支出,將進一步導致政府的財政赤字和債務壓力 。
泰國國內高家庭債務水平
泰國的高家庭債務水平是另一個制約經濟成長的長期結構性問題 ,家庭債務佔GDP的比例已超過100% 。高負債不僅限制消費支出,削弱國內需求的引擎作用,還增加了金融體系的風險。
數據顯示,由於家庭和中小企業信貸表現惡化,泰國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率(NPLs)在最近一季度有所上升 。這表明高家庭債務對消費和投資活動構成持續性壓力,並可能影響到銀行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
泰國的歷史經濟表現與背景
回顧泰國過去數十年的經濟發展軌跡,可以發現當前的困境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趨勢的延續。
亞洲四小龍時代(1980年代-1996年)
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泰國曾是東南亞最成功的經濟體之一。強勁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泰國經濟實現高速成長,年均GDP增長率在1988年至1990年間甚至超過11%,堪稱亞洲虎 。這段時期見證泰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型。
亞洲金融危機與隨後的復甦(1997-2007年)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泰國經濟造成了毀滅性打擊,GDP在1998年急劇萎縮7.63% 。危機後,泰國經濟在隨後十年中逐步恢復,年均成長率恢復到4%至7%之間 。危機卻暴露出泰國經濟結構中的深層弱點,特別是對外資的過度依賴和金融監管的不足。至今沒辦法監管稅收仍然是泰國重要的經濟問題。
政治動盪與溫和增長時期(2008-2019年)
進入21世紀後,泰國頻繁的政治動盪和軍事政變對經濟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這段時期的GDP增長率普遍較為溫和且波動較大,大部分時間徘徊在3%至4%以下 。2009年,泰國甚至出現1997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負成長,GDP下降了2.3% 。這段時期可視為泰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過渡到當前低速成長模式的關鍵轉折。
新冠疫情與復甦不力(2020年至今)
新冠疫情的爆發對泰國經濟造成了又一次嚴重衝擊,2020年GDP萎縮6.05% 。儘管旅遊業在疫情後有所反彈,但由於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地緣政治緊張以及國內挑戰,復甦步伐始終不盡人意。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的GDP成長率分別為1.57%、2.46%和1.89%,顯示出復甦的疲軟和不均衡 。這也正是評級機構對未來前景持悲觀態度的主要依據。
泰國年度GDP成長率(2010-2025)
年份 成長率
2025年 (預測)1.9% (惠譽) , 2% (穆迪) , 2.9% (IMF)
2.5% (惠譽) , 2.3% (標普)
2023年1.89%
2022年2.46%
2021年1.57%
2020年-6.05%
2018年4.22%
2017年4.18%
2016年3.44%
2015年3.13%
2014年0.98%
緩衝因素與未來展望
儘管泰國面臨諸多挑戰,但「BBB+」的投資級評級並非空穴來風。國家仍擁有多項重要的經濟緩衝因素,泰國央行在保持物價穩定方面擁有良好的記錄,通膨水準保持穩定 。反映貨幣政策有效,能夠在外部衝擊下維持總體經濟穩定。
泰國的政府債務幾乎全部以本幣計價,深厚的國內資本市場為債務償付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這大大降低了外部融資成本上升帶來的風險。 泰國政府已意識到所面臨的挑戰,並正在推動一系列政策以刺激經濟和增強長期競爭力 。例如,政府正持續重點投資於東部經濟走廊(EEC)和交通基礎設施項目 。此外,泰國銀行家協會也提了具體的改革建議,希望解決高家庭債務和提升中小企業流動性等結構性問題,其中部分建議已獲得總理的關注與指示。政府正在尋求解決方案,以擺脫當前的困境。
東部經濟走廊(Eastern Economic Corridor,簡稱 EEC)是泰國政府在 2016 年正式啟動的 國家戰略性發展計畫,也是「泰國 4.0」發展模式的核心工程。它的目標是要把泰國東部地區打造成為東南亞的重要經濟樞紐與高科技產業基地。
EEC 覆蓋泰國東部三個臨海省份:春武里府(Chonburi)、羅勇府(Rayong)、差春騷府(北柳府)(Chachoengsao)、這三地原本就是泰國的工業走廊,有石化、汽車、製造業基礎。
EEC 的願景是將泰國東部升級為「次區域新經濟樞紐」,重點有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特別是高端產業與跨國公司。
發展先進產業(所謂「新 S 曲線」產業),比如:智慧電子、次世代汽車(電動車)、機械與機器人、生物技術、航空與物流、數位產業、改善基礎建設,包括高速鐵路、港口、機場與工業園區。
重大建設項目有烏塔堡國際機場(U-Tapao Airport)擴建為泰國第三大國際航空樞紐,曼谷–烏塔堡高鐵:連接曼谷、蘇凡納布機場、廊曼機場與烏塔堡機場。林查班港口擴建(Laem Chabang Port)提升成為區域物流與貿易中心,馬塔普港(Map Ta Phut Port):強化液化天然氣與石化產業能力。
日本企業比較積極,因為原本就在泰國東部有汽車和製造基地,所以擴張比較容易,政府在 EEC 區域給予稅收優惠(免稅最長 15 年)、土地租用優惠,並放寬外籍專業人士的簽證與工作限制,確實有提升投資吸引力。
雖然目標是打造「新 S 曲線產業」(例如智慧電子、生技、航空、數位經濟),但實際上進駐的還是以 傳統汽車、石化、一般製造業 為主,高附加價值與研發型產業落地有限。
泰國政局長期不穩,政權更迭會造成外資疑慮。例如部分高鐵項目就因政局變化與財務談判而延宕。高科技產業需要大批研發與工程人才,但泰國教育與人才培育不足,外資要引進高階技術仍感到困難。越南、印尼、馬來西亞也在爭取類似投資,且部分投資(特別是電子與半導體)流向越南而非泰國,EEC 沒有完全壓制住競爭對手。
越南勞動力年輕化,平均年齡不到 32 歲。工資低於泰國,製造業勞工成本只有泰國的一半左右,對於電子、紡織、鞋業、組裝等產業特別有吸引力。教育水準逐步提升,特別是理工科畢業生增加,對外企有利,泰國勞動力人口老化,平均年齡超過 40 歲。工資比越南高,成本競爭力下降。技術人力不足,高科技產業難以大規模落地。
越南積極推進 自由貿易協定(FTA),已加入 CPTPP、RCEP、與歐盟簽訂 EVFTA。與美國、歐盟、日本關係良好,被視為「中國+1」戰略的核心地。外資享有穩定的政策環境,政局雖有共產體制特徵,但決策方向穩定,對外企友善。
泰國弱點是政治不穩,軍政府與民主派衝突多年,政策連續性不足。雖有 RCEP,但缺乏和歐盟、美國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出口市場拓展有限。
越南毗鄰中國南方,方便承接「中國供應鏈外溢」。北越(河內、海防)成為電子與半導體組裝基地,南越(胡志明市)成為輕工業與出口中心。蘋果、三星、LG、英特爾等科技巨頭已在越南深度布局。
泰國供應鏈以傳統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為主。電子、半導體布局規模較小,難與越南競爭。
越南GDP 成長多年保持在 6%–7%,市場成長潛力大。政府高度重視出口導向,製造業佔比高。泰國經濟成長相對低(近年約 2%–3%),家庭債務高企限制消費。經濟依賴觀光、農業與傳統工業,轉型緩慢。
泰國 BOI(投資促進委員會)2024 年申請投資案創十年新高(總值約 1.14 兆泰銖,約合 330 多億美元)外資案在資料中心與雲端服務領域拉動明顯。路透社曾報導2024 年外資申請案中,新加坡是最大來源國,投資案計有 305 個項目,總額為 3575 億泰銖(約佔總投資申請的 43%),中國是第 2 大來源國,項目數量多,集中在印刷電路板、汽車、金屬製造等。
長期來看泰國必須解決人口老化、教育不足、政治不穩,以及在與越南競爭下如何產生外資吸引力,更必須降低地緣政治的衝突,才能吸引到更多外資投資。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