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蘭雪敏
圖右為玉木雄一郎
高市早苗取代石破茂成為自民黨總裁。石破茂在 2025 年 9 月 7 日宣布辭去首相與自民黨總裁職務。新的首相選舉,目前計畫是在 10 月 21 日 於臨時國會中進行首相指名選舉。但目前臨時國會針對時間還尚未確定。
首相辭職後,根據《日本憲法》第七條與第六十七條,必須召開國會重新指名新的首相。而這種情況通常不等到「常會」,常會通常在每年一月召開,而是由政府臨時召開國會,以便處理這項緊急的政治程序。
石破茂為什麼辭職?
石破茂是在 2024 年 10 月 1 日 被任命為日本首相。他就任後,自民黨與聯盟在下議院選舉與參議院選舉接連失去多數席次,導致執政聯盟在國會中形成少數政府,對政權穩定與立法能力造成嚴重壓力。
日本面臨物價上漲、實質薪資停滯或下滑的壓力。民眾對生活成本上升感到不安,對政府處理經濟困境的信心不足。石破茂政府被質疑在機密費支出、政治獻金制度改革不足、政黨資金透明度不夠,影響政府形象與民眾信任。
媒體民調,他的領導風格或政策傳達上被批評缺乏魄力或說服力。部分受訪者表示無法期待政府方向、政策不夠具體或有效。自民黨內部對他領導能力有疑慮,有聲音要求更換領導人。在黨內派系、政策路線分歧、內鬥壓力下,他的立場變得薄弱。他的內閣支持率在 2025 年 7 月降至 20.8 %,創下他上任以來的新低。支持者不支持的理由(可複選)中,「無法期待」占 29.7 %、缺乏領導力占 21.9 %、「政策不行」占 21.6 %。
短短一年已經失去了民眾的支持。
日本在他任期內,實質薪資連續數月下降、物價持續上升。即使政府強調科技與地方發展,民眾實際仍感到「通膨吃掉薪水」,政策效果感受差。根據時事通信社 2025 年 7 月民調,僅 18% 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有在改善生活經濟」。最主要是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的支持度不斷下滑。
雖然支持高科技與軍工產業能吸引保守派支持,但對一般民眾來說,這些領域離日常生活太遠。相比之下,像育兒津貼、物價補助、年金改革才是民眾關心的重點。
石破茂擅長政策細節與邏輯分析,但缺乏「情感共鳴」。
許多選民覺得他「懂政治、但不懂人心」。媒體形容他「像國防白皮書化身成的人」。高市早苗在公開場合展現更強的情緒感染力與愛國形象,對年長男性與保守選民特別有吸引力。
在內閣醜聞、物價壓力等事件上,他常採取「延後處理」或「研究中」的回答方式,跟臺灣目前喜歡不斷提出「研議中」的官員有非常類似的答辯策略。
日本民眾普遍偏好果斷、形象明確的領袖(如小泉純一郎、安倍晉三),而石破被批評為「猶豫的中間派」。
高市早苗為什麼成為熱門人選?
高市早苗(たかいち さなえ,Takaichi Sanae )是保守派中的女性政治家,形象清新、有執行力,能在「延續安倍路線」與「改革黨形象」之間取得平衡。高市與安倍派(清和政策研究會)關係深厚,但同時與麻生派、茂木派保持合作空間。
在石破辭職後,黨內幾大派系為避免內鬥擴大,選擇支持她作為「可接受的折衷人選」。
一名黨內議員在《朝日新聞》被引述說:「她是唯一能讓各派暫時停戰的人。」
高市自稱「安倍精神的繼承者」,強調國防、科技、經濟安全三支柱政策,這讓保守派與右翼媒體大力支持。
她的理念與安倍晉三「強日本(強い日本,よい,tsuyoi)」論調一致,因此能迅速凝聚黨內核心力量。日本民眾普遍對老日男已經厭倦。高市早苗作為強勢女性、敢言敢做的政治人物,提供了一種女性領導力的新想像,有類似臺灣蔡英文的味道,但比起蔡英文形象更加強勢。
日本NHK 調查顯示,有 57% 的受訪者認為「日本已準備好迎接女性首相」,為歷年新高。她的崛起有明顯象徵意義,不只是性別,而是勇於挑戰舊秩序的形象,特別是對年輕族群與女性選民,高市的堅毅、清廉、學識強形象比傳統男性政治家更具吸引力。
她長期以「不依附財團、不被派系控制」著稱,在政治獻金爭議滿天飛的環境中,形象顯得特別乾淨。她言辭強硬、不避爭議,讓部分民眾覺得「終於有一個會說真話的政治人物」。
高市早苗為什麼還不是日本首相?
高市早苗即使已成為自民黨總裁,還不會自動成為首相。她必須經過「國會首相指名選舉」這一道正式程序,才能被任命為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目前高市早苗只能代表日本最大黨自民黨的支持,還不能成為日本首相,因為自民黨與公明黨的執政聯盟破裂,自民黨目前在兩院都沒有過半席次,所以她必須尋求其他政黨支持,才能在國會投票中勝出。
依《日本憲法》第67條,首相由國會(國會=眾議院+參議院)指名產生,高市要成為首相,必須在眾議院獲得過半數議員投票支持。若自民黨席次不足,她需要拉攏國民民主黨(玉木雄一郎派)、維新會,甚至部分無黨籍議員。
國會指名完成後,天皇依憲法第七條行使「認證儀式(認証官任命)」——形式上由天皇任命高市為首相。
自民黨目前在眾議院僅約 230 席(共 465 席),若沒有盟友,很難達到過半,因為公明黨已經退出執政聯盟。
為什麼公明黨退出執政聯盟?
這次公明黨退出與自民黨長達 26 年的執政聯盟,是日本政壇近年最大震撼之一。表面原因是政治獻金與信任問題,但背後牽涉到政治價值、利益分配與選民壓力的多重因素。
2025 年初,自民黨多名高層(包括派閥幹部)被爆出隱匿政治資金、利用「政策活動費」進行未公開支出。雖然石破茂辭職後,高市早苗承諾「檢討制度」,但公明黨認為改革誠意不足。
公明黨長期以「清廉、和平、宗教倫理政黨」為訴求(與創價學會關係密切),若繼續與捲入金錢醜聞的自民黨合作,將被視為共犯。
公明黨幹事長石井啓一在記者會上明言:
「我們無法再與一個拒絕真正透明化政治資金的政黨共同執政。」
公明黨基層選民多為中老年創價學會會員,他們普遍重視道德與正直形象。在地方選舉中,出現支持者退黨、拒投票現象,黨中央不得不切割自民黨以挽回信任。
這是表面的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權力結構的改變:
在岸田與石破內閣時期,自民黨多次在政策協調上繞過公明黨意見。包括防衛預算倍增、稅制改革、能源政策等議題,公明黨常被邊緣化。公明黨內部因此有聲音認為「我們只是陪襯者(つけ合わせ)」。
自民黨推動修憲與「擴大反擊能力」在政策上比較鷹派,而公明黨始終主張「堅守和平憲法第9條」。石破與高市都屬鷹派,主張自衛隊可先制攻擊敵方基地,日本憲法第9條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7年5月3日生效,堅守日本不透過戰爭解決國家衝突。
公明黨「和平主義」是核心價值與自民黨鷹派立場衝突,在多數選區,自民黨依賴公明黨的創價學會組織票(特別是比例代表制區),創價學會(創価学会/そうかがっかい/Sōka Gakkai)是日本非常有影響力的佛教系在家宗教團體,同時也是公明黨背後的主要支持母體。
1930 年由牧口常三郎、戶田城聖創立,官方宣稱日本約有 800 萬戶(實際學者估計約 400–600 萬人),全球信徒含海外分會約 1,200 萬人以上,「創価」的意思是創造價值,學會名稱意指透過信仰與教育創造人生價值。源自日蓮佛教(日蓮宗)的一個在家團體。
透過信仰(信)、修行(行)與傳教(弘)來獲得「人生幸福」。每個人都擁有佛性,只要努力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與命運。強調「人間革命(にんげんかくめい / ningen kakumei)」意即個人內在轉變能帶來社會整體的進步。
這種積極入世的信仰特色,讓創價學會與一般只重修行的佛教團體不同,他們非常強調實踐與社會參與。
創價學會在 1964 年成立公明黨作為其政治分支,目的在於將信仰中的倫理與和平理念落實到政治。多數公明黨議員的選票來自創價學會信徒組織動員。創價學會的地方幹部會協助選舉動員與投票督促。公明黨的政策如和平外交、社會保障、教育資助,都反映創價理念。
日本媒體常稱公明黨是學會的政治部門。但為了避免爭議,公明黨與創價學會在制度上保持形式分離,但實際仍互相支援。
玉木雄一郎可能成為日本首相?
日本長年以來以自民黨為執政的最大黨,但這次不只是石破茂支持率下跌,公民黨不支持自民黨,使得這次日本首相選舉也不一定是高市早苗當選。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