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蘭雪敏
比較一下之前新聞預期與最終公告結果:
比較項目 | 市場預期(負面利空) | 最終公告結果(11月5日) | 差異分析 |
| 併購價格 (每股) | 新台幣 8.2 元 (現金收購價) | 換股比例對應每股 8.2 元 (換股價) | 價格相同,但支付方式由現金轉為換股。 |
| 溢價幅度 | 相較23日收盤價 6.72 元,溢價 22%。 | 相較5日收盤價 7.13 元,溢價 15%。 | 溢價幅度降低,對玉山金的資金壓力較小。 |
| 交易結構 | 現金收購為主,可能造成玉山金財務壓力。 | 換股併購:玉山金以每 0.2486 股 換發 1 股三商壽股票。 | 重大差異:換股併購可保留現金,大幅減輕玉山金現金增資或股利政策的壓力。 |
| 短期增資壓力 | 市場推估至少 300 億元的「門票費」增資。 | 未提及立即增資 300 億的細節,換股結構本身就減輕了部分資金壓力。 | 雖長期增資壓力仍存在,但換股交易延緩/優化了短期現金需求。 |
| 股利影響 | 擔憂需將現金股利轉為股票股利,以保留現金。 | 換股併購有助於玉山金保留現金,減輕市場對股利發放衝擊的擔憂。 | 股利衝擊的壓力透過換股方式得到緩解。 |
| 最終資產規模 | 未具體提及數字。 | 併購後資產規模突破新台幣 5.8 兆元。 | 確定玉山金躍升為第 5 大上市金控公司。 |
對於原本三商壽的大股東(翁家、陳家),透過換股,他們將取得約 4% 左右的玉山金控股份,在股本擴大後,他們仍可能成為玉山金控新的最大股東群體,這表示他們在金控內的影響力也被保留下來。
原本玉山金股權架構:
| 股東名稱 | 持有股數(約) | 持有比重(約) | 股東類型/性質 |
| 玉山商業銀行受託信託財產專戶 | 6.98 億股 | 4.37% | 內部信託專戶 |
| 榮淵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 6.94 億股 | 4.34% | 法人股東 |
| 匯豐(台灣)託管摩根士丹利國際有限公司投資專戶 | 3.84 億股 | 2.40% | 外資/國際投資機構 |
而榮淵投資的主要控制者與關係人是年興紡織(1451)創辦人陳榮秋家族。在 1990 年代中期,年興紡織曾是台灣紡織業中表現最亮眼的公司之一。根據 1997 年的《天下雜誌》調查,年興是當時唯一一家入榜前 50 名最佳營運績效的紡織廠。
在 1996 年,年興紡織的獲利率高達 13.8%,稅後純益達到新台幣 4.2 億元,而同年整個紡織業的平均獲利率僅約 5.1%。年興的營收成長率更高達 46%,遠高於當時紡織業平均衰退 6.7% 的低迷表現。到了 1997 年,公司的稅前獲利更進一步成長 58%,達到新台幣 7.9 億元,再次創下新高。
年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其敢於冒險的經營風格和積極的海外佈局。尤其是在中南美洲(如尼加拉瓜廠)建立的成衣生產基地,在當時成為年興獲利的主要來源,佔了總營收的極高比例。
年興主要做牛仔褲市場雖然總量沒有劇烈萎縮,但消費者對機能服飾(如瑜珈服、運動服)的偏好成長更為強勁,加上部分消費者認為牛仔布料不夠舒適或不環保,都讓牛仔布市場的競爭壓力增加,這些都是早期2002 年玉山金控成立後幾年內,榮淵投資累積大部分持股,約 6.94 億股。早期發行和上市後的股價通常落在新臺幣 15 元至 20 元左右,投入成本約104億元。
三商壽全體股東在換股後,將合計持有玉山金控約 8.31% 的股權,成為玉山金控中最大的股東群體超過原本最大股東榮淵投資的約 4.37%),雖然股權集中度增加,但由於三商壽股東群體本身也相對分散,且原本的大股東(翁家、陳家)合計僅取得約 4% 左右的玉山金股份,因此不太可能立即影響到玉山金專業經理人主導的經營方針。
董事長黃男州已公開表示,玉山金控將維持「專業經理人經營」的核心價值,並持續以「銀行為主體」來帶領金控發展。這表示他們無意讓新股東群體直接主導營運。
| 影響面向 | 併購帶來的改變(長期) | 營運上的挑戰(短期) |
| 業務整合 | 玉山金可集結「銀行、保險、證券」三大引擎,資產規模躍升為臺灣第 5 大上市金控。 | 壽險(三商壽)的整合需要時間,包括資訊系統、企業文化、通路協同等都需要磨合。 |
| 資金穩定性 | 可利用壽險的長期資金優勢來穩定金控的收益來源,並強化財富管理產品線。 | 必須解決三商壽在接軌新制(TW-ICS)前面臨的龐大增資需求,這會是未來幾年營運上的重大負擔。 |
| 專業度提升 | 董事會必須納入具備保險專業的董事,提升金控對壽險風險管理的專業性。 | 董事會組成多元化後,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協調各方利益與專業意見。 |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