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蘭雪敏
《致富心態: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最早是2021年1月27日由天下文化出版繁體中文版,這本書原文書《The Psychology of Money: 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在 2020 年 9 月 8 日在美國出版,翻譯到臺灣的速度也算非常快樂,這本書評價非常好。
《致富心態》最主要的核心是合理性(Reasonable)勝過理性。也就是很多理論是人類情感與能力無法達成的,比如面對重大虧損沒幾個人能撐住,另外一個概念大概是要知足,不要陷入貪婪的心理狀態。
其他部份我覺得讀起來蠻痛苦的,比較不適合已經具備長期投資、指數投資、風險管理、預期心理這些概念的人,以臺灣暢銷書來說我還是會比較推薦這本:
每個人的理財經歷只佔全世界經驗的極小一部分,但卻會用這有限的經驗來看待整個世界。
世代差異、父母的收入與價值觀、所處的經濟體,以及就業市場的經驗等,都會讓人們學到截然不同的金錢教訓。
舉例來說,出身貧窮與富裕銀行家子弟對待風險的方式天差地遠;在高通貨膨脹時代成長的人,與在物價穩定時代成長的人,對於債券的看法也完全不同。
歷史與世代的影響
歷史事件會在人們心中留下「難忘的印記」,例如美國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但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事件的體驗卻是天壤之別,如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富裕背景,他沒有親身經歷大蕭條的苦日子。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的研究發現,散戶承擔風險的意願,跟他們在剛成年時的總體經濟經驗所奠定的,例如在高通膨時期長大的人,往後投資在債券的比重會比較低。
股票市場和通貨膨脹率的表現為例,說明出生時間的差異,會讓不同世代對於股市表現和物價波動有著迥異的感受和認知。
金融體系的「新穎性」
許多現代人習以為常的金融決策基礎,其實是相當新的概念。
例如,以儲蓄和投資來退休的觀念,直到1980年代才普遍確立。主要的退休儲蓄工具,如401(k)和羅斯個人退休安排計畫(Roth IRA),問世至今不過幾十年,相較人類歷史仍處於「嬰兒期」。
由於缺乏幾十年累積的經驗,人們在面對學生貸款、退休儲蓄等重大財務決策時,難免「見招拆招」,因此做出看似不當的行為也情有可原。
看似瘋狂的行為背後有其「合情合理」
文章以低收入族群購買樂透彩券為例,解釋在旁人看來是「揮霍安全網」的行為,對當事人而言可能是「唯一懷抱真實美夢的時刻」,因為中樂透是他們唯一能想像得到獲得更高生活品質的方式。這種「你正在做一些看似瘋狂的蠢事,但我似乎有點明白為何你要這樣做」的理解,揭露了人類的財務決策鮮少純粹依據試算表,而是被個人歷史、自我、情感和獨特誘因所形塑。
歷史與世代的影響
歷史事件會在人們心中留下「難忘的印記」,例如美國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但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事件的體驗卻是天壤之別,如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富裕背景,他沒有親身經歷大蕭條的苦日子。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的研究發現,散戶承擔風險的意願,跟他們在剛成年時的總體經濟經驗所奠定的,例如在高通膨時期長大的人,往後投資在債券的比重會比較低。
股票市場和通貨膨脹率的表現為例,說明出生時間的差異,會讓不同世代對於股市表現和物價波動有著迥異的感受和認知。
金融體系的「新穎性」
許多現代人習以為常的金融決策基礎,其實是相當新的概念。
例如,以儲蓄和投資來退休的觀念,直到1980年代才普遍確立。主要的退休儲蓄工具,如401(k)和羅斯個人退休安排計畫(Roth IRA),問世至今不過幾十年,相較人類歷史仍處於「嬰兒期」。
由於缺乏幾十年累積的經驗,人們在面對學生貸款、退休儲蓄等重大財務決策時,難免「見招拆招」,因此做出看似不當的行為也情有可原。
看似瘋狂的行為背後有其「合情合理」
文章以低收入族群購買樂透彩券為例,解釋在旁人看來是「揮霍安全網」的行為,對當事人而言可能是「唯一懷抱真實美夢的時刻」,因為中樂透是他們唯一能想像得到獲得更高生活品質的方式。這種「你正在做一些看似瘋狂的蠢事,但我似乎有點明白為何你要這樣做」的理解,揭露了人類的財務決策鮮少純粹依據試算表,而是被個人歷史、自我、情感和獨特誘因所形塑。
這段文章(第二章「運氣與風險」)的核心觀點是:運氣和風險是一體兩面的兄弟,它們在人生的所有結果中,特別是財務的成功與失敗,扮演了極為關鍵且無法被量化的角色。因此,我們在評斷自己或他人的成就時,應該記住「世事總不如表象一樣好或壞」。
運氣(Luck):百萬分之一的好運比爾.蓋茲的成功不僅來自他的聰明和努力,更來自他年少時的百萬分之一的好運:他就讀的湖濱中學,是當時全球少數擁有先進電腦的高中之一。這項機緣讓他比同齡人擁有巨大的先發優勢,印證了他在2005年對母校畢業生說的:「要是沒有湖濱中學,就沒有微軟。」
風險(Risk):百萬分之一的倒楣
蓋茲的好友肯特.艾文斯(Kent Evans)同樣聰明、有遠見,本應成為微軟的共同創辦人。然而,他在高中畢業前夕,卻因一場百萬分之一的登山事故罹難。蓋茲經歷了百萬分之一的好運,艾文斯卻遭遇了百萬分之一的風險。同一股外力,相同的強度,卻導向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這表明不受個人掌控的外力對結果的影響,可能遠高於個人謹慎行動的後果。
運氣與風險的判斷難題
當評斷他人時,將其成功歸因於運氣,會使自己顯得嫉妒和氣度狹小,即使事實上運氣扮演了重要角色。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運氣,會太過令人沮喪而難以接受,所以我們傾向於將成功完全歸功於自己的技能和睿智。
我們的大腦偏愛簡單的故事,傾向於將別人的失敗歸咎於錯誤的決定,但自己的失敗則歸咎於風險的纏上。鐵路大亨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和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的蔑視法律行為為例,說明他們的行為在成功後被視為「大膽的商業智慧」,但相同的行為若失敗,則會被視為「魯莽的犯罪」。大膽與莽撞之間僅有一線之隔,只有事後才能判斷。
如何應對運氣與風險
書中提出兩個實用的方針來應對運氣與風險的不可預測性:留意自己讚揚與輕視的對象,要當心那些將所有結果百分之百歸功於努力和睿智決定的觀點。「不是所有成功都源自努力工作,也不是所有貧困都源於懶惰。」在評斷他人與自己時,應將此謹記在心。
關注廣泛適用的模式,而非特定個案
極端案例(如億萬富豪、天價失敗)的結果太過極端,反而難以從中套用教訓,因為這些結果極可能受到極端的運氣或風險左右。尋找廣泛、常見的成功與失敗模式,會更接近高度可行的作為,更容易套用在自己的人生上。
貪得無厭的危險
拉傑特.古普塔(Rajat Gupta)從貧寒出身,一路成為麥肯錫(McKinsey)執行長,身價上億美元,擁有難以想像的財富、聲望和自由。然而,他為了追求「十億美元富豪圈」的更高層次,利用擔任高盛董事的機會進行內線交易,最終毀掉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和名譽,鋃鐺入獄。
他的行為證明,當野心增加的速度遠比滿足感的速度還快時,人就會冒著極大的風險追求更多,儘管那些額外的財富對他的生活已非必需。
伯納.馬多夫(Bernard Madoff)的造市業務是合法且空前成功的,為他累積了龐大財富。但是他卻經營了一個長達二十年的龐氏騙局,詐騙投資人,最終毀掉一切。
他和古普塔的共同點是,他們已經「要什麼有什麼」,卻仍願意賭上一切去追求「更多」,這完全是因為缺乏滿足感。
巴菲特的箴言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評論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交易員的失敗時指出,他們為了賺進「不屬於自己、而且不需要的錢」,竟冒險動用「自己擁有、而且不可或缺的錢」,這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這些交易員本身已經是億萬富翁,擁有遠超過日常所需的財富,他們仍然為了賺取更多而承擔了極高的風險,不斷提高槓桿比率。在頂峰時期,LTCM 以 47 億美元的資本,控制著超過 1 兆美元的名義資產,槓桿比率極高,槓桿超過200倍。
1998 年,俄羅斯宣布暫停償還國債,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黑色星期五。LTCM 依賴的歷史模型突然失靈,市場走向與模型預測完全相反,導致高槓桿部位在一夕之間蒙受鉅額虧損。俄羅斯轉型為市場經濟後,稅收制度效率低落,難以徵收足夠的稅款來維持政府運作,導致持續的財政赤字。為了解決財政缺口,政府大量發行短期、高利率的國內債券 GKO 來融資。這基本上形成了一種借新還舊的金融金字塔結構。隨著債務不斷累積,支付利息的成本變得難以承受。到 1998 年 7 月,支付國債利息的支出已佔預算支出的 30% 以上。
目前2025年美國支付國債利息的支出佔據預算支出約 17%。
人一旦擁有足夠的財富來滿足所有合理需求,就沒有理由再為了追求更多而去冒可能失去一切的風險。
達成滿足感的四個重要提醒
文章向讀者提出建議,尤其是那些未來會累積優渥財富的人,來培養滿足感這種「最困難的理財技能」實現目標後停止追逐這是最困難的理財技能。
如果期望(野心)隨著結果一直上升,那麼無論多麼努力追求,感受還是會一樣。這種情況下,野心會比滿足感成長得更快,導致人誤以為自己落後,進而冒更大的風險。
人生少了滿足感,便毫無樂趣可言。
社會比較是問題核心
社會比較的天花板太高,幾乎無人能及。從年薪優渥的棒球員到最頂尖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每個人都會拿自己與更高收入的人比較,導致這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贏得這場戰爭的唯一方法,就是一開始就別參戰,坦然接受自己已經得到滿足。
滿足感不是「太少」
滿足感不是保守,而是讓人意識到貪得無厭的後果,避免自己被推向遺憾的地步。對金錢毫無抵抗力的心態,最終會透過工作過勞、高風險投資,甚至犯罪(古普塔與馬多夫)等方式找上門。
許多事情永遠不值得冒險
有些事物是無價之寶,包括:名聲、自由和獨立、家人和朋友、幸福。想要保有這些無價之寶,就必須知道何時應該適可而止,不再甘冒可能傷害它們的風險。當你得到滿足時,要有自覺。
冰河時期是微小改變累積巨大結果,冰河時期的形成並非來自極度嚴酷的寒冬,而是源於涼爽的夏季。夏季不夠炎熱導致前一個冬季的冰雪無法完全融化,殘留的冰層讓下一個冬季更容易累積積雪,形成一個自我強化(複利)的循環。一個看似微小的起始改變(未融化的薄冰),在長時間的累積下,可以導致驚人的巨大成果(覆蓋地球數英里厚的大陸冰原)。
巴菲特的成功不只因為他是頂尖投資人,更因為他從小就開始投資。他淨資產 845 億美元中,有 80% 以上是過了 65 歲生日才得到的。如果巴菲特在 30 歲才開始投資,並在 60 歲退休,即使保持驚人的 22% 年報酬率,他的淨資產也只會有 $1,190 萬美元,比實際少 99.9%。
他的技能是投資,但他的祕訣是時間。複利真正的威力不在於最高的報酬率,而在於在最長的時間裡維持一致性。
複利比想像中更違反直覺
人們的腦子習慣線性思考($8+8+8+...$),而不是指數型思考,文章以硬碟容量的指數型成長為例,說明從 1950 年到 1990 年成長數百 MB,但從 1990 年至今卻成長了上億 MB,這種爆發式的成長速度,即使是科技界先驅(如比爾.蓋茲對 Gmail 儲存空間的低估)也很難直覺理解。
複利比想像中更違反直覺
人們的腦子習慣線性思考($8+8+8+...$),而不是指數型思考,文章以硬碟容量的指數型成長為例,說明從 1950 年到 1990 年成長數百 MB,但從 1990 年至今卻成長了上億 MB,這種爆發式的成長速度,即使是科技界先驅(如比爾.蓋茲對 Gmail 儲存空間的低估)也很難直覺理解。
當複利不合乎直覺時,我們就會忽視它的潛力,轉而聚焦在其他看似「主動」的做法上,例如試圖鑽研複雜的經濟週期、交易策略或產業對策,來賺取最高的報酬。
巴菲特成功的主要關鍵是「持續投資七十五年」,但沒有人會寫這樣的書名,因為它不符合直覺上的成功學。高明的投資方法不必然與賺到最高的報酬率有關,因為最高報酬率往往是無法重複的一次性機會。真正的成功是找到一個可觀的報酬率,然後堅持並在最長的時間裡重複執行,這就是把握複利狂飆的時刻。
巴菲特成功的主要關鍵是「持續投資七十五年」,但沒有人會寫這樣的書名,因為它不符合直覺上的成功學。高明的投資方法不必然與賺到最高的報酬率有關,因為最高報酬率往往是無法重複的一次性機會。真正的成功是找到一個可觀的報酬率,然後堅持並在最長的時間裡重複執行,這就是把握複利狂飆的時刻。
致富 vs. 守財
| 技能 | 特性 | 所需心態 | 最終目標 |
| 致富 | 必須冒險、保持樂觀、勇於踏出舒適圈。 | 積極進取、大膽。 | 賺取最高的報酬。 |
| 守財 | 需要謙卑、節儉和偏執,接受成功歸功於運氣。 | 謹慎、保守、恐懼被市場淘汰。 | 活下去(持續存活)。 |
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
在他的時代是最傑出的股票交易員,1929 年股市崩盤時,他因放空股市而在一天內賺進相當於 $30 億美元的鉅款,成為世界頂尖富豪。他隨後因貪婪和過度自信,不斷擴大賭注並利用保證金貸款(Margin Loan),最終在股市中輸掉了一切,宣告破產,並在羞愧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非常擅於致富,卻不擅於守財。他的失敗歸咎於「自命不凡的驕傲」。
瑞克.蓋林(Rick Guerin)
曾是華倫.巴菲特和查理.蒙格投資小組的第三位核心成員,同樣聰明。
但在 1973-1974 年的景氣寒冬,他因為「太心急」致富,使用保證金貸款借錢融資,最終接獲保證金補繳通知,被迫將名下的波克夏股票以低價賣給巴菲特,徹底出局。巴菲特和蒙格不急於致富,具備活下去的守財技能;蓋林雖然具備致富技能,卻因缺乏求生能力而被市場淘汰。
守財(求生心態)的三個關鍵
求生心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發揮複利效果的唯一途徑——唯有讓資產年復一年的成長,複利才會創造奇蹟。應用求生心態,需要重視以下三點:
穩固的財務狀況比豐厚的回報更重要,因為它能給你時間讓複利發揮作用。
在多頭市場持有現金看似會犧牲報酬,但這筆現金若能讓你避免在空頭市場、絕望時被迫賣掉股票,它為你一生帶來的回報將會遠遠超過幾支飆股的報酬。
計畫中最重要的是「持續修改計畫」
預留犯錯空間(安全邊際)現實世界充滿不可預測的波瀾起伏(如 911、金融海嘯、疫情)。一個好的計畫不會假裝這些未知不存在,而是會預留犯錯空間,例如設定能容忍市場報酬率不如預期的儲蓄目標。
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不是保守謹慎,而是讓你提高活下去的機會,從而在特定風險水準下提高成功的機率。安全邊際程度愈高,需要的優勢條件愈少。
同時兼具「樂觀」與「偏執」的極端性格
相信機率會對你有利,事情會沿著長期軌道發展,導引出好的結果(如美國經濟在歷經多場戰爭、衰退、災難後,生活水準仍提升 20 倍)。像偏執狂一樣緊盯那些會阻礙你邁向未來的事物(如紅杉資本的億萬富豪合夥人莫里茲,持續害怕被市場淘汰)。
掌控你的時間,就是金錢付給你最高的紅利。真正的財富是有能力每天一早醒來時說:「今天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幸福的通用燃料:如果幸福有一個共通的特性,那就是掌控自己的人生。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家安格斯.坎貝爾的研究表明,「掌控自己生活的強大感受」是預測正向幸福感最可靠的指標,比薪水、房屋大小或職務位階都更可靠。金錢最大的實質價值就是賦予你掌控時間的能力,讓你可以在想要的時間、與想要的人一起做你想做的事。這種能力讓你擁有彈性,生病可以請假、被裁員可以等待更好的工作、可以不怕老闆、可以選擇工時更彈性的職務,最終可以選擇在想要的時候退休。
現代工作與掌控權的失去
為什麼現代人即使比以前富有,卻不覺得更幸福,美國公民比一九五○年代富有,但擔憂和壓力程度卻更高,部分原因是我們習慣花更多錢購買更大、更好的產品,但同時又放棄更多掌控時間的權力,導致影響相互抵消。
與過去工廠勞工不同,現在多數人是知識型勞工(類似洛克菲勒),工作是基於思考與決策。由於生產工具是我們的大腦和手持裝置,工作與日常生活難以區分。這代表著,即使下班了,我們仍然可能在通勤、做飯甚至半夜思考工作,感覺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導致對自己時間的控制能力減少。
當我們感覺權力被剝奪、被迫聽從他人指令時,即使原本會樂於接下任務,也會產生對抗心理而選擇反抗或唱反調。
長者的智慧與結論
老年學權威卡爾.皮勒摩訪問了一千位長者,發現沒有一個人說要盡可能努力工作、賺錢買一切才能快樂;他們最珍視的是良好的友誼、歸屬感以及與兒女共度美好的閒暇時光,而不是金錢或用錢買到的事物。金錢最好的用途是買下時間與各種選項,而掌控你的時間,就是金錢付給你最高的紅利。
財富是一種看不見的資產
金錢最大的諷刺:「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
炫耀的代價:花錢向別人炫耀自己多有錢,其實是最快讓自己愈來愈沒錢的方法。
我們往往會根據親眼所見的物質事物(如名車、豪宅)來判斷財富,但這些東西是支出。當一個人買下一輛十萬美元的名車時,我們唯一確定的資訊是是他的存款比買車前少了十萬美元或負債多了十萬美元。
財富是還沒轉化成手中實物的金融資產。它是還沒買下的名車、鑽石、名錶等。
區分「有錢」(Rich)與「財富」(Wealthy)
許多糟糕的金錢決策是出於不懂「有錢」和「財富」的差別
| 類別 | 定義 | 特性 | 舉例 |
| 有錢(Rich) | 指當前收入或高額的消費能力。 | 第一眼就認出,通常想盡辦法讓大家知道。 | 開著十萬美元名車的人。 |
| 財富(Wealthy) | 指隱而不見、收入有進不出的資產。 | 一種選項、彈性與增值,價值在於提供未來的能力。 | 存款、退休金帳戶、投資組合。 |
真正的致富之道:變富有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花你擁有的錢。
要找到有很多錢的人當榜樣很容易,但要找到保有財富的人當榜樣卻困難得多,因為他們的成功是低調且隱而不見的。羅納.瑞德(一位死後才成為理財榜樣的人)在世時,沒有人知道他存下了每一分錢。
我們腦中根深蒂固有錢就要花的認知,導致無法看見保有財富其實是一種限制消費,讓學習和累積財富變得困難。
一個經常被忽視的簡單想法,累積財富與你的收入或投資報酬無關,但與你的儲蓄率息息相關。,就像一九七○年代的石油危機不是靠增產解決,而是靠提高能源效率(生產更節能的車輛、工廠等)。
發掘能源是高投資報酬不可控、充滿不確定性。節約與效率高儲蓄率:操之在己,未來百分之百能保持高效。財富是花錢後剩餘的資產。你不需要高所得就可以累積財富,但得有高儲蓄率才有機會累積財富,不過書中這一點的觀點跟《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觀點不同。
下面有之前的讀後心得連結:
儲蓄會帶來彈性,如果你有彈性可以等待更好的職業或投資機會,就能在必要時學會新技能,按照自己的步調找出熱情與利基。
【冰質閱讀】20251112(三)《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讀後心得
財富的價值與你的需求相關
財富的價值是相對於你的需求而言。學會用比較少的錢得到快樂,能更容易、更有效地在你已擁有和想要擁有的財富之間創造差距。在財務上,節省2-3%的支出,比專業投資人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來增加○.一個百分點的投資報酬率,更容易實現且更有意義。
隱形報酬:時間的掌控權與彈性
存錢最大的好處是獲得選項與彈性,這是一種無法衡量的隱形回報。存錢不必只為買房或退休等特定目標,可以只為了存錢而存錢,以避開人生中無法避免的驚嚇。金錢的抽象好處,例如掌控自己的時間、彈性調整,比存款這種實際且明顯的目標更珍貴,更能提升幸福感。不設定消費目標的儲蓄,可以讓你獲得等待並抓住機會的能力,給你時間思考,讓你根據自己的條件改變進程。
全球化競爭下的優勢
在高度競爭的世界中,彈性成為一種重要的貨幣。智力不再是優勢,在高度連結的全球化世界裡,競爭範圍擴大到數十億人,單靠「我很聰明」已不再是可靠的優勢。競爭優勢轉向軟實力,彈性(Flexibility)最為重要。
財富的價值與你的需求相關
財富的價值是相對於你的需求而言。學會用比較少的錢得到快樂,能更容易、更有效地在你已擁有和想要擁有的財富之間創造差距。在財務上,節省2-3%的支出,比專業投資人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來增加○.一個百分點的投資報酬率,更容易實現且更有意義。
隱形報酬:時間的掌控權與彈性
存錢最大的好處是獲得選項與彈性,這是一種無法衡量的隱形回報。存錢不必只為買房或退休等特定目標,可以只為了存錢而存錢,以避開人生中無法避免的驚嚇。金錢的抽象好處,例如掌控自己的時間、彈性調整,比存款這種實際且明顯的目標更珍貴,更能提升幸福感。不設定消費目標的儲蓄,可以讓你獲得等待並抓住機會的能力,給你時間思考,讓你根據自己的條件改變進程。
全球化競爭下的優勢
在高度競爭的世界中,彈性成為一種重要的貨幣。智力不再是優勢,在高度連結的全球化世界裡,競爭範圍擴大到數十億人,單靠「我很聰明」已不再是可靠的優勢。競爭優勢轉向軟實力,彈性(Flexibility)最為重要。
儲蓄會帶來彈性,如果你有彈性可以等待更好的職業或投資機會,就能在必要時學會新技能,按照自己的步調找出熱情與利基。
這一點《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有提過,大跌時買進可以獲得更好的投資效率。儲蓄讓你更加掌控自己的時間與選項,正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一種貨幣,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應該存錢。
理性 vs. 合理
書中透過兩個例子來闡述「合理」比「理性」更重要的概念:
醫療上的對比:發燒的恐懼
理性:從科學角度看,發高燒是人體對抗感染的一種有效防禦機制,比如諾貝爾獎得主瓦格納─堯萊格的「瘧疾療法」,對人體是有益的。儘管理性上知道發燒是好的,但人們會感到痛苦、恐懼,因此要求醫師立即開藥減緩症狀。
:對患者來說,讓自己持續發高燒或許是理性的決定,但並不合理,因為它讓人無法忍受。在醫療上,醫師的目標是將疾病治好,且要在患者可以忍受的合理範圍內。
投資上的對比:哈利.馬科維茲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利.馬科維茲(Harry Markowitz)以研究風險與收益的數學模型著稱,應當依據公式計算出最理想的投資組合。當被問到如何投資自己的資金時,馬科維茲回答他把資金分成兩半,分別放在債券和證券上,目的是讓未來的後悔最小,因為他不想看到股市上漲時自己沒有跟到,或股市下跌時自己完全陷入其中。
這位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先驅,最終選擇了一個能讓他晚上睡得最好的策略。這個決策雖然難以用數學理性化,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強烈的社交和情感依據,因此是合理且可堅持的。
理性策略的「不合理」陷阱
在學術上理性的策略,在現實中是不可行的,因為它們忽略了人類情感有研究主張年輕人應使用二比一的槓桿比例投資退休帳戶,即使市場下跌 50% 導致資產歸零,只要能振作起來持續投資,長期仍會成為有錢人。
沒有正常人可以在眼睜睜看著退休金完全消失後,仍無畏地繼續執行同樣的策略。他們會退場、沮喪,甚至提告。因此,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不合理。
追求合理性的具體做法
要追求合理性,讓策略能夠長期堅持,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熱愛你的投資
傳統忠告要求投資人對標的毫無感情,保持理性。
然而,如果你對策略或股票有感情、熱愛公司的使命或產品,當情勢不可避免地變差時,這種感情會成為一種持久力,淡化負面觀感,阻止你拋棄股票。
優勢:在不景氣時,堅守策略是與績效相關性最高的變數。讓你留在市場上的任何因素(包括愛)都具有可量化的優勢。
接受非理性的行為
本國偏誤(Home Bias),偏愛投資自己國家的企業,雖然不是理性的分散風險,但因為熟悉度高,能強化支持,因此是合理的。對大多數人來說,當沖或選股不理性,但如果心中心癢難,那麼用小額資金滿足這種需求,以避免把更多元的投資擱置一旁,就是合理的。
人生的前後不一致
先鋒集團創辦人約翰.伯格(John Bogle)極力推廣低成本指數投資,但他仍把部分的錢投資在兒子(主動型避險基金經理人)的基金裡。
他的解釋是:「我們會為家人做些事。要是這樣的行為前後不一致,我只能說,人生本來就不會始終如一。」家庭與情感價值常常超越冰冷的財務理性。
書中透過兩個例子來闡述「合理」比「理性」更重要的概念:
醫療上的對比:發燒的恐懼
理性:從科學角度看,發高燒是人體對抗感染的一種有效防禦機制,比如諾貝爾獎得主瓦格納─堯萊格的「瘧疾療法」,對人體是有益的。儘管理性上知道發燒是好的,但人們會感到痛苦、恐懼,因此要求醫師立即開藥減緩症狀。
:對患者來說,讓自己持續發高燒或許是理性的決定,但並不合理,因為它讓人無法忍受。在醫療上,醫師的目標是將疾病治好,且要在患者可以忍受的合理範圍內。
投資上的對比:哈利.馬科維茲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利.馬科維茲(Harry Markowitz)以研究風險與收益的數學模型著稱,應當依據公式計算出最理想的投資組合。當被問到如何投資自己的資金時,馬科維茲回答他把資金分成兩半,分別放在債券和證券上,目的是讓未來的後悔最小,因為他不想看到股市上漲時自己沒有跟到,或股市下跌時自己完全陷入其中。
這位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先驅,最終選擇了一個能讓他晚上睡得最好的策略。這個決策雖然難以用數學理性化,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強烈的社交和情感依據,因此是合理且可堅持的。
理性策略的「不合理」陷阱
在學術上理性的策略,在現實中是不可行的,因為它們忽略了人類情感有研究主張年輕人應使用二比一的槓桿比例投資退休帳戶,即使市場下跌 50% 導致資產歸零,只要能振作起來持續投資,長期仍會成為有錢人。
沒有正常人可以在眼睜睜看著退休金完全消失後,仍無畏地繼續執行同樣的策略。他們會退場、沮喪,甚至提告。因此,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不合理。
追求合理性的具體做法
要追求合理性,讓策略能夠長期堅持,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熱愛你的投資
傳統忠告要求投資人對標的毫無感情,保持理性。
然而,如果你對策略或股票有感情、熱愛公司的使命或產品,當情勢不可避免地變差時,這種感情會成為一種持久力,淡化負面觀感,阻止你拋棄股票。
優勢:在不景氣時,堅守策略是與績效相關性最高的變數。讓你留在市場上的任何因素(包括愛)都具有可量化的優勢。
接受非理性的行為
本國偏誤(Home Bias),偏愛投資自己國家的企業,雖然不是理性的分散風險,但因為熟悉度高,能強化支持,因此是合理的。對大多數人來說,當沖或選股不理性,但如果心中心癢難,那麼用小額資金滿足這種需求,以避免把更多元的投資擱置一旁,就是合理的。
人生的前後不一致
先鋒集團創辦人約翰.伯格(John Bogle)極力推廣低成本指數投資,但他仍把部分的錢投資在兒子(主動型避險基金經理人)的基金裡。
他的解釋是:「我們會為家人做些事。要是這樣的行為前後不一致,我只能說,人生本來就不會始終如一。」家庭與情感價值常常超越冰冷的財務理性。
在充滿創新和變革的投資領域,過分依賴過去的數據和歷史經驗有兩大危險:
會錯過造成影響的異常事件
長尾事件的威力證明經濟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如大蕭條、二次世界大戰、九一一事件)都是超出常軌、打破紀錄的事件,它們的威力巨大且連鎖效應難以預測。
少數人會決定世界,全球人口中極少數的幾位歷史人物,比如希特勒、比爾.蓋茲或事件,比如曼哈頓計畫、阿帕網塑造了當今的世界秩序,證明了機率和意外才是最大的驅動力。
阿帕網(ARPANET)是進階研究計劃署網路(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簡稱,它是美國國防部進階研究計劃署(ARPA)所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個運營的封包交換網路。阿帕網被認為是全球網際網路(Internet)的鼻祖。
歷史未考慮結構性變革
許多影響當今投資的結構性因素,在過去的歷史中並不存在或處於嬰兒期,因此過往的歷史數據參考價值已經降低。
美國退休金體系401(k) 和 Roth IRA 等主要退休儲蓄工具問世至今不過幾十年,讓當今的個人理財分析無法與上一代直接比較。
創投產業是全新的籌資典範;公開市場的組成也發生巨大變化,比如科技股的權重激增)。
過去 150 年,美國經濟衰退的間隔時間越來越長,這表示經濟運作的機制已經改變,不能再用過去的頻率來預測未來。
班傑明.葛拉漢的公式失靈
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的經典公式,例如要求買進股價低於淨值 1.5 倍的標的,在今日幾乎無法適用。這不是因為葛拉漢的智慧有問題,而是因為他是一位務實的反向投資人。他持續實驗、反覆測試假設,並不斷拋棄和更新他的公式。
葛拉漢在 1976 年去世前就坦承,詳細分析個股這個讓他揚名立萬的策略,已不再是他偏愛的策略。由於競爭加劇、科技使資訊更容易取得,以及經濟重心從工業轉向科技業,時空條件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了。
如何應對意外與變革
反駁「這次不一樣」的謬論,雖然約翰.坦伯頓說這次不一樣是投資界最危言聳聽的五個字,但事實是世界確實一直在改變,這次不一樣的程度至少高達 20%。
回顧歷史愈久,得到的收穫應該愈是平淡無奇的道理,例如人類在壓力下的貪婪、恐懼與對誘因激勵的反應。這些人性元素是相對穩定的。不要將歷史學家視為先知。規劃未來時,應承認未來最重要的經濟大事將是前所未見的事件,並據此制定具有靈活性和安全邊際的策略。
「二十一點算牌」和「坦克被田鼠啃食」等案例,可以解釋預留犯錯空間的重要性,承認機率而非必然,算牌高手雖然將勝率從莊家轉移到自己,但他們知道這是一場機率遊戲,而不是必然贏的。他們必須保留充足的資金,例如 100 個基本單位的籌碼,以承受運氣不好時的損失。
預留犯錯空間是承認生活中永遠存在不確定性、隨機性和偶然性,應將「你預想未來會發生什麼事」與「可能會發生什麼事」的差距拉大,以確保可以再戰一回。
目的在於「讓預測變得毫無必要」
班傑明.葛拉漢認為,安全邊際的目的就是「想讓預測變得毫無必要」。預測未來(如股票目標價、退休日期)很困難且容易高估,因為我們傾向於假設事情會準時完成並合乎預算。安全邊際可以讓你不再需要對未來做精準預測。
預留空間是對抗「未知風險」的唯一方法
二戰時的德國坦克部隊,最精良的設備卻因為「田鼠啃食電線」這個沒人能預料到的瘋狂事件而癱瘓。最嚴重的傷害往往來自那些「瘋狂到根本不會想到的事件」,因為你從未為它們制定因應措施。
目的在於「讓預測變得毫無必要」
班傑明.葛拉漢認為,安全邊際的目的就是「想讓預測變得毫無必要」。預測未來(如股票目標價、退休日期)很困難且容易高估,因為我們傾向於假設事情會準時完成並合乎預算。安全邊際可以讓你不再需要對未來做精準預測。
預留空間是對抗「未知風險」的唯一方法
二戰時的德國坦克部隊,最精良的設備卻因為「田鼠啃食電線」這個沒人能預料到的瘋狂事件而癱瘓。最嚴重的傷害往往來自那些「瘋狂到根本不會想到的事件」,因為你從未為它們制定因應措施。
巴菲特的哲學他尋找的接班人是「從骨子裡就意識到風險、並懂得迴避風險的人,包括迴避從未發生過的風險」。
預留犯錯空間的實際應用
文章建議在以下幾個領域應用預留犯錯空間:
心理與情感上的忍耐力
預留犯錯空間的實際應用
文章建議在以下幾個領域應用預留犯錯空間:
心理與情感上的忍耐力
被忽略的犯錯空間:雖然電子表格顯示你可以承受資產暴跌 30%,但在現實中,這種暴跌會對你的心理和情感產生巨大衝擊,可能動搖你的信心,或讓你和配偶決定退場。技術上可忍受的範圍與情感上可忍受的範圍之間的差距,就是一個常被忽略的犯錯空間。
承擔風險與避開破壞
樂觀偏見的惡魔,必須承擔風險才能成功,但不值得承擔任何會摧毀你的風險,如俄羅斯輪盤)。槓桿操作會將例行風險推升至可能導致毀滅的危機。一旦遭遇不利因素,高槓桿使用者不僅會傾家蕩產,還會失去東山再起的機會。將資金分成「承擔風險」和「戒慎恐懼」兩部分。確保可以持續夠長的時間,讓自己承擔的風險得到回報。
退休儲蓄的緩衝空間
在估算未來的報酬時,預留犯錯空間。作者分享的做法是,假設未來賺到的報酬會比歷史平均值低三分之一。這樣做可以讓你一夜好眠,即使未來比過去差三分之一,你也能如期退休。如果未來比預期好,你將會喜出望外。
避免單點故障(Single Points of Failure)
生活中任何可能壞掉的事物最終都會壞掉。若許多事情都仰賴某一件事才能運作,就是單點故障。理財最大的單點故障是,只依靠一份薪水來支應短期花費所需,卻沒有存款。
不為特定理由存錢
存錢的訣竅:理解到你不需要什麼特定的理由才能存錢。為買房、退休存錢固然好,但為許多你不可能預見、無法理解的事情(如田鼠之亂)存錢也同樣重要。只為已知風險做好準備的財務計畫,沒有足夠的安全邊際,難以在真實世界裡存活。
承擔風險與避開破壞
樂觀偏見的惡魔,必須承擔風險才能成功,但不值得承擔任何會摧毀你的風險,如俄羅斯輪盤)。槓桿操作會將例行風險推升至可能導致毀滅的危機。一旦遭遇不利因素,高槓桿使用者不僅會傾家蕩產,還會失去東山再起的機會。將資金分成「承擔風險」和「戒慎恐懼」兩部分。確保可以持續夠長的時間,讓自己承擔的風險得到回報。
退休儲蓄的緩衝空間
在估算未來的報酬時,預留犯錯空間。作者分享的做法是,假設未來賺到的報酬會比歷史平均值低三分之一。這樣做可以讓你一夜好眠,即使未來比過去差三分之一,你也能如期退休。如果未來比預期好,你將會喜出望外。
避免單點故障(Single Points of Failure)
生活中任何可能壞掉的事物最終都會壞掉。若許多事情都仰賴某一件事才能運作,就是單點故障。理財最大的單點故障是,只依靠一份薪水來支應短期花費所需,卻沒有存款。
不為特定理由存錢
存錢的訣竅:理解到你不需要什麼特定的理由才能存錢。為買房、退休存錢固然好,但為許多你不可能預見、無法理解的事情(如田鼠之亂)存錢也同樣重要。只為已知風險做好準備的財務計畫,沒有足夠的安全邊際,難以在真實世界裡存活。
人們不擅長預測未來的自己
作者的朋友辛苦十年成為醫師,卻發現壓力與工時讓他筋疲力盡的案例說明,當下的目標和未來的幸福感往往是脫節的。人們對自己過去的巨大變化很清楚,但會低估自己未來在個性、慾望和目標上可能改變的幅度。年輕時花錢紋身、中年時急著離婚、老年時努力花掉中年積攢的存款,都是因為「現在的你」不樂見「過去的你」所做的決定。
長期規劃的本質轉變
由於我們會改變,查理.蒙格「絕不要打斷複利」的原則變得非常困難。我們的資金計畫不會是一個長達八十年的單一計畫,而是切分成多個、更短期的計畫,例如四個二十年的計畫。
應對變化的兩大策略
面對這種不斷變化的自我,作者提出兩個避免未來遺憾、鼓勵持久的策略,避免極端,尋求平衡,極端計畫的風險,無論是為了極簡生活而接受超低薪,或是為了高薪而沒日沒夜工作,極端計畫的效益會隨著時間遞減,但壞處比如負擔不起退休生活,或追悔錯過年輕歲月則會累積成為終身遺憾。
在人生的每個重要時點,都力求在存款金額、自由時光、通勤時間和家庭生活時間之間取得平衡。平衡策略能讓一個人更有機會堅守一套計畫,避免因其中某件事落在光譜極端而感到後悔,從而讓複利持續發揮作用。
接受改變,拋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的惡魔意思是沉沒成本過去付出卻無法收回的努力或金錢會讓決定被過去的付出所囚禁,讓「未來的自我」被「過去截然不同的自我」所擺佈。
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之所以能夠徹底推翻自己寫好的書稿,是因為他沒有「沉沒成本」。
要接受現實已經改變,並盡快拋棄過去的財務目標。這種「不惜一切的拋棄過去財務目標」的決定,是讓未來遺憾達到最小的好策略。愈快拋棄,就能愈快找回複利的威力。
豐厚報酬的隱藏價格
成功的投資法,例如長期持有標準普爾五百指數並獲得年化 11% 報酬的價格,並非美元,而是波動性、恐懼、懷疑、不確定性和遺憾。
市場給你很高的報酬,但同時也會透過持續的價格下跌和動盪來挑戰你,讓你誤以為自己犯了錯。
網飛(Netflix)和怪物飲料(Monster Beverage)雖然創造了驚人的報酬率,但在絕大多數(94% 到 95%)的交易日中,股價都比前波高點還低。這就是獲得高報酬的代價。
多數人的錯誤選擇逃避價格
許多投資人試圖當「竊車大盜」,試圖在賺進報酬的同時,避免隨之而來的波動性。他們頻繁買賣,試圖在衰退前賣出,榮景前買入。投資人試圖避免付出代價(波動性),最終反而會付出雙倍的代價,晨星研究指出策略型基金收益較少、波動更大,散戶績效比持有基金平均減少 0.5 %。
奇異(GE)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透過美化數據創造股價持續、可預測上漲的假象讓股東不必付波動性的代價,但最終帳單到期,股東陷入長達十年的巨額虧損。
心理轉變:從罰款到手續費
網飛(Netflix)和怪物飲料(Monster Beverage)雖然創造了驚人的報酬率,但在絕大多數(94% 到 95%)的交易日中,股價都比前波高點還低。這就是獲得高報酬的代價。
多數人的錯誤選擇逃避價格
許多投資人試圖當「竊車大盜」,試圖在賺進報酬的同時,避免隨之而來的波動性。他們頻繁買賣,試圖在衰退前賣出,榮景前買入。投資人試圖避免付出代價(波動性),最終反而會付出雙倍的代價,晨星研究指出策略型基金收益較少、波動更大,散戶績效比持有基金平均減少 0.5 %。
奇異(GE)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透過美化數據創造股價持續、可預測上漲的假象讓股東不必付波動性的代價,但最終帳單到期,股東陷入長達十年的巨額虧損。
心理轉變:從罰款到手續費
成功的關鍵在於發展一種心態,讓你堅持夠長的時間,將波動性視為必要的成本罰款的本能反應是逃避:如果將財富縮水視為因為自己做錯事而受到的處罰或罰款,本能反應就是逃避未來的罰款拋售股票。
如果將波動性視為手續費或入場門票像迪士尼樂園門票,你知道付出的費用是為了換取遠高於現金和債券的報酬,這種心態可以讓你忍耐下去。
市場的波動性/不確定性就是入場費,讓你獲取高報酬。你不是被迫付錢,但如果你想享受這種魔法,就必須付清費用。
市場的波動性/不確定性就是入場費,讓你獲取高報酬。你不是被迫付錢,但如果你想享受這種魔法,就必須付清費用。
悲觀主義 vs. 樂觀主義
| 特質 | 悲觀主義 | 樂觀主義 |
| 聽起來 | 明智、理性、像是有人試圖援助。 | 像推銷的話術、忽視風險、天真。 |
| 人類反應 | 立即專心、引起所有人的關注。 | 聳聳肩、猜疑、一笑置之。 |
| 本質 | 傾向於武斷推論當前趨勢,忽略市場調適。 | 相信隨著時間過去,即使一路上橫遭挫折,良好結果發生的機率仍然對你有利(可能性主義者)。 |
這段話我的解讀是代表人類天生有悲觀的基因,不然人類會無法存活,也透過人類心理實驗證實,損失的感受是獲得的兩倍,人類天性悲觀。
金錢無處不在,不像颶風只影響部分地區,經濟衰退的壞事會影響每個人,因此引起普遍關注。股市下跌總是會被大寫、粗體、血紅色的字體標示,並被廣泛解釋原因。
忽略市場的自我調適能力
直線思考的謬誤:悲觀主義者往往基於當前趨勢(例如: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武斷推論未來,忽略了市場的自我調適能力。
當油價飆升時,市場的誘因改變,激發水力壓裂等新技術,使得原油產量大幅增加,推翻了「石油即將耗盡」的悲觀預言。問題會修正、人們會自我調適,威脅往往會激勵出解決方案。以直線思考預測未來的悲觀主義者太容易忘記這一點。
進展緩慢,挫敗快速
成長是複利的結果,比如奇蹟(如飛機發明、醫學進步)的發生是緩慢的,需要時間讓複利發揮作用,因此難以察覺。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後,過了四年半才被全世界認真對待。
忽略市場的自我調適能力
直線思考的謬誤:悲觀主義者往往基於當前趨勢(例如: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武斷推論未來,忽略了市場的自我調適能力。
當油價飆升時,市場的誘因改變,激發水力壓裂等新技術,使得原油產量大幅增加,推翻了「石油即將耗盡」的悲觀預言。問題會修正、人們會自我調適,威脅往往會激勵出解決方案。以直線思考預測未來的悲觀主義者太容易忘記這一點。
進展緩慢,挫敗快速
成長是複利的結果,比如奇蹟(如飛機發明、醫學進步)的發生是緩慢的,需要時間讓複利發揮作用,因此難以察覺。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後,過了四年半才被全世界認真對待。
破壞是單點故障,像是悲劇(如企業破產、戰爭、心臟病發作)是快速的,可能在幾秒內發生,因此難以忽視。心臟病死亡率在五十年內下降了 70%,但這種緩慢的進展卻不如一場恐怖襲擊吸引大眾關注。
發想一段圍繞悲觀主義的論述相對容易,因為故事片段多半比較新鮮、比較新近;樂觀的論述需要檢視一長串歷史沿革,需要花更多心力才能拼湊在一起。
真正的樂觀主義
真正的樂觀主義
史蒂芬.霍金在 21 歲時,他的人生期望值跌到零分,因此之後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加分。期望每一件事都很好,只會讓最好的情境也感覺平淡。期待諸事不順,反倒是讓人在事情沒那麼不順時感到驚喜的最好方式。真正的樂觀主義是承認長期成長是必然的,並接受短期內會面臨波動與損失(即入場費),這是讓人在事情沒那麼不順時感到驚喜的最好方法。
故事的力量
實體不變,故事改變
書中用一個外星人觀察 2007 年與 2009 年紐約的對比來說明。從實體層面看(大樓、工廠、技術、人力),2009 年的美國經濟與 2007 年大致相同,甚至更好,唯一改變的是我們對自己講述的經濟故事。2007 年是「房價穩定、銀行家謹慎」的故事;2009 年是「房貸違約、銀行虧損、經濟崩潰」的故事。
這種故事上的轉變,讓經濟遭受八十年來最嚴重的打擊。故事才是經濟中最強大的力量,它可以是運轉的燃料,也可以是阻礙發揮能力的煞車器。
故事驅動世界的兩大啟示
你愈想要某件事成真,就愈可能相信一則高估可能性的故事,吸引人的虛構故事(Appealing Fictions)當聰明人面臨有限控制權和高額風險時,他們會創造並相信這些虛構故事。
例如一戰結束時,人們相信「以後再也不會有戰爭」,葉門的父親相信用燒紅的棍棒刺穿兒子胸膛可以治病,當你沒錢,兒子又生病,你就會相信任何事情。投資風險高,如果某人的預言有 1% 成真的機率,且能改變人生,聽聽他怎麼說也不算瘋狂。因此,許多人願意相信成功率低的投資評論員或主動式基金。
2007 年FED預測 2008-2009 年的經濟成長區間安全邊際,但現實中的萎縮程度比最低點還少了近三倍。這是因為決策者難以預測經濟徹底衰退,預期任何事更壞太痛苦,所以選擇相信一個有點緩慢的吸引人的虛構故事。
「你想要相信事情是真的」與「你需要相信事情是真的,以便獲得可接受的結果」兩者的差距愈大,你就愈能保護自己不被這些金融虛構故事所害。
每個人看待世界的視角都是不完整的,但我們會想像一套論述來填滿空白
作者用女兒為例,她雖然只理解很少的事情,但她會根據自己理解的一點現實情況,發想出一則前後一致的故事爹地不能和我玩,我很傷心。她不知道自己不理解。我們所有人都在做同樣的事。我們會依據自己有限的觀點和體驗,發想出一套說得通的解釋,填滿實際上應該是盲點的空白。我們可能會完全誤解股市的發展原因,並做出對別人正確、但對自己卻是災難的決定。
我們對市場預測有龐大的需求,不是因為預測準確,而是因為「我們需要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可以預測、可以控制的世界」。這種掌控的幻想比不確定的現實更具說服力。
新創公司的創始人普遍認為公司的成果有 80% 以上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忽略了競爭者和市場變化的角色。他們自然會聚焦在自己知道最多的事情。
你愈想要某件事成真,就愈可能相信一則高估可能性的故事,吸引人的虛構故事(Appealing Fictions)當聰明人面臨有限控制權和高額風險時,他們會創造並相信這些虛構故事。
例如一戰結束時,人們相信「以後再也不會有戰爭」,葉門的父親相信用燒紅的棍棒刺穿兒子胸膛可以治病,當你沒錢,兒子又生病,你就會相信任何事情。投資風險高,如果某人的預言有 1% 成真的機率,且能改變人生,聽聽他怎麼說也不算瘋狂。因此,許多人願意相信成功率低的投資評論員或主動式基金。
2007 年FED預測 2008-2009 年的經濟成長區間安全邊際,但現實中的萎縮程度比最低點還少了近三倍。這是因為決策者難以預測經濟徹底衰退,預期任何事更壞太痛苦,所以選擇相信一個有點緩慢的吸引人的虛構故事。
「你想要相信事情是真的」與「你需要相信事情是真的,以便獲得可接受的結果」兩者的差距愈大,你就愈能保護自己不被這些金融虛構故事所害。
每個人看待世界的視角都是不完整的,但我們會想像一套論述來填滿空白
作者用女兒為例,她雖然只理解很少的事情,但她會根據自己理解的一點現實情況,發想出一則前後一致的故事爹地不能和我玩,我很傷心。她不知道自己不理解。我們所有人都在做同樣的事。我們會依據自己有限的觀點和體驗,發想出一套說得通的解釋,填滿實際上應該是盲點的空白。我們可能會完全誤解股市的發展原因,並做出對別人正確、但對自己卻是災難的決定。
我們對市場預測有龐大的需求,不是因為預測準確,而是因為「我們需要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可以預測、可以控制的世界」。這種掌控的幻想比不確定的現實更具說服力。
新創公司的創始人普遍認為公司的成果有 80% 以上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忽略了競爭者和市場變化的角色。他們自然會聚焦在自己知道最多的事情。
1931 年牙醫在未經病人同意下拔掉十六顆牙齒的案例開場。當時的醫學信條是醫師知道「正確的做法」,病人感受不重要。理財顧問業也一樣,不能像牙醫那樣對待客戶。因為顧問「不認識你」,不知道你何時、何地、為何需要金錢。金錢觀有一些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但如何應用這些真理,人人都有截然不同的結論。
美國消費者從二戰後到 2020 年的經濟心理演變過程,核心問題是戰後經濟困境與低利率的誕生(1945 年後)二戰結束後,數百萬士兵返鄉面臨嚴重的住房和就業短缺,經濟學家擔心重回大蕭條。
政府透過將短期利率維持在極低水準(直到 1950 年代中期公債殖利率都在 2% 以下)來保持戰後經濟穩定,這使得房貸、汽車、消費信貸變得非常便宜。鼓勵美國人花錢刺激經濟成長,將原本鼓勵節儉的文化轉為積極提倡花費。
消費信貸的爆炸與隱形生產力(1950 年代)
「軍人權利法案」提供零頭期款房貸,加上第一張信用卡出現,消費信貸爆發。家庭債務總額成長速度比 2000 年代還快。大蕭條和戰爭時期壓抑的購物需求,結合新發現的製造能力(隱形生產力熱潮),創造了前所未見的經濟繁榮。
前所未有的收入平等(1950-1980 年)
前所未有的收入平等(1950-1980 年)
戰後數十年間,薪資成長集中在底層族群,貧富差距大幅縮小。不論收入高低,多數人過著大致雷同的生活(相似的汽車、電器、文化),文化上普遍認為就算職業不同,生活方式也不會差很多。這在當時是事實。
經濟轉折點與收入不平等加劇(1973 年後)
1973 年後,美國經濟優勢減弱,伴隨著高通膨、高失業率和政治動盪。新的經濟體在1980 年代開始的,經濟成長雖然強勁,但成長的果實流入截然不同的口袋,導致收入不平等急劇加劇。頂層 1% 族群的收入大幅成長,而中產階層收入持平甚至下降。
儘管經濟情況已經改變,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平等」期望,預期自己的生活方式應該比得上同儕仍根植於戰後文化中,沒有隨收入分配的變化而改變。
越級消費與債務攀升(1980 年代至今)
越級消費(Aspirational Spending)是少數富人(如年薪 90 萬的投資銀行家)過著豪宅、名車、昂貴教育的生活方式,而收入沒有增加的多數人(如年薪$8 萬的銀行經理彼得)看到這些,潛意識升起了有權利過類似生活的感覺。
彼得用高額房貸、卡債來負擔喬的生活方式,導致家庭債務對收入比從 1973 年的約 60% 飆升到 2007 年的 130% 以上。這種在工資中位數持平時期,卻因文化期望而瘋狂累積債務的行為,最終導致 2008 年的債務危機。
典範確立與社會分裂
經濟轉折點與收入不平等加劇(1973 年後)
1973 年後,美國經濟優勢減弱,伴隨著高通膨、高失業率和政治動盪。新的經濟體在1980 年代開始的,經濟成長雖然強勁,但成長的果實流入截然不同的口袋,導致收入不平等急劇加劇。頂層 1% 族群的收入大幅成長,而中產階層收入持平甚至下降。
儘管經濟情況已經改變,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平等」期望,預期自己的生活方式應該比得上同儕仍根植於戰後文化中,沒有隨收入分配的變化而改變。
越級消費與債務攀升(1980 年代至今)
越級消費(Aspirational Spending)是少數富人(如年薪 90 萬的投資銀行家)過著豪宅、名車、昂貴教育的生活方式,而收入沒有增加的多數人(如年薪$8 萬的銀行經理彼得)看到這些,潛意識升起了有權利過類似生活的感覺。
彼得用高額房貸、卡債來負擔喬的生活方式,導致家庭債務對收入比從 1973 年的約 60% 飆升到 2007 年的 130% 以上。這種在工資中位數持平時期,卻因文化期望而瘋狂累積債務的行為,最終導致 2008 年的債務危機。
典範確立與社會分裂
2008 年後的量化寬鬆、資產價格推升和減稅政策,主要讓擁有資產的有錢人受惠,延續了經濟對某些人有利、對某些人不利的趨勢。「停下來,我要下車」。茶黨、占領華爾街、英國脫歐和唐納.川普等現象,部分原因是廣大中產階級覺得「順著二戰後的發展脈絡形成的期望」並沒有實現。期望改變的速度遠比實際情況還要慢。「這樣做行不通」的時代可能會持續下去,因為人們仍然緊抓住過去平等時代的期望不放。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