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閱讀】20251112(三)《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讀後心得

作者:納蘭雪敏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這本書繁體中文版是2023年5月30日出版,由商業週刊出版的,不過原本《Just Keep Buying: Proven Ways to Save Money And Build Your Wealth》是2022年4月12日就出版了。

GoodRead評價:

財務重點的轉移

作者用自己 23 歲的經驗為例,當時他只有 1,000 美元的投資資產,卻花數百小時在研究投資決策,反而忽略花錢習慣。他指出一晚在外揮霍掉的錢,可能等同他一整年的投資報酬,這表示對他來說,省下一晚的花費比微調投資組合更有影響力

財富較多的人或已經累積可觀資產的人,重點應該放在投資思考投資計畫細節。對於擁有 1,000 萬美元可投資資產的人來說,投資資產價值 10% 的波動100 萬美元遠超過年儲蓄能力,因此他們花時間思考投資選擇會更有回報。

比如以下的例子(這個例子不是書中說的但我覺得概念很重要所以延伸計算一下):

下面這個劇本是年收入預估和報酬率預估
情境年收入預估期望年儲蓄 S (收入 - 花費)資產門檻 A (S/15%)建議重點
情境一:穩健儲蓄120 萬臺幣 (月薪約 10 萬)60 萬臺幣400 萬臺幣當您的投資資產超過 400 萬臺幣時,您的精力應逐漸轉向投資品質
情境二:積極儲蓄160 萬臺幣 (月薪約 13.3 萬)100 萬臺幣667 萬臺幣當您的投資資產超過 667 萬臺幣時,您的精力應逐漸轉向投資品質

儲蓄—投資連續帶(Save-Invest continuum)

作者提出透過一個簡單的計算來判斷目前的處境,將你的期望儲蓄,未來一年可輕鬆存下的金額與你的期望投資成長,未來一年預期投資賺取的報酬進行比較。

若期望儲蓄較高,表示應該更努力存錢,若期望投資成長較高,表示應該花更多時間思考如何投資已有的資產,若兩者接近,則應將時間均分給兩者,不論目前處於何處,隨著年齡成長和資產累積,財務的重心應該從儲蓄逐漸移向投資。在工作生涯的最初十幾年,財富的年成長主要來自每年的儲蓄。

但在後來的幾十年,財富的年成長大部分則來自投資的貢獻的複利效應。到了工作生涯的最後,總財富中有將近 70% 是來自投資報酬,而非每年的儲蓄。

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

這段以花羔紅點鮭會根據環境食物多寡而改變消化系統(表型可塑性)為例。生物學原理可以應用在儲蓄上代表,我們的儲蓄行為應該隨著財務狀況的起伏而調整,而不是僵化的儲蓄法則。最佳做法是把你能存的錢存下來,能減少壓力,提高幸福感

常見儲蓄建議是比如存下收入的 20%、或在 30 歲前存下一倍年收,有兩個錯誤假設。

第一個錯誤是假設所得穩定。實際上,研究顯示家庭所得的波動率會隨時間增加,而非保持不變。

第二個錯誤是假設每個人都能維持一致的儲蓄率。實證資料發現,儲蓄率和財富水準呈現正相關。所得最高的 1% 的人年儲蓄率可達 51%,而所得最低的人儲蓄率可能只有 1%。因此要求大家採用同一儲蓄比例是不合理的。

如何決定你的儲蓄金額

文章提供的原則很簡單,就是:

儲蓄=收入-支出

你的儲蓄應該用「每個月」來計算,而不是硬要精算到每天或每一筆。每個月把錢如何流出去看清楚,比每天記帳有效得多。

支出可以分成兩類。固定支出是每個月一定會花的,例如房租、電話費、保險費。這些金額通常很穩定,不太需要去追蹤。

變動支出是每天都可能不一樣的開銷,例如餐飲、外出買東西、喝咖啡、交通費。這些很難精確記錄,因為項目太多、金額變動大,硬要精算只會造成焦慮。

所以建議用比較輕鬆的方法。變動支出不用精算到每一筆。你可以大致估算,或者乾脆把所有變動支出都集中用同一張信用卡付款。月底看那張卡的帳單,就能知道本月的變動支出總額,不需要自己一筆一筆記。

你需要存的錢可能比你以為的少

研究資料顯示,人們對自己退休後的財務狀況往往過度焦慮。多數退休人士的花費並不高。他們的金融資產通常保持穩定甚至增加,因為他們每年的花費沒有超過社會福利、退休金與投資報酬合計的年收入。這樣的低花費模式讓許多退休者在身故後仍留下一筆可觀的財富給家人。

調整通膨後,各世代(千禧、X 世代、嬰兒潮世代)在相同年齡的淨資產軌跡其實相當類似,和現在流行強調的千禧世代財務困難並不一致,就算未來社會安全信託基金用罄,仍能支付約 80% 的應付福利,情況沒有想像中那麼糟。書中強調應放下僵化的儲蓄指標,改用彈性的方式,依照自身變動的財務狀況調整儲蓄。真正的壓力往往不是財務缺口,而是對未來的過度擔心。

個人理財的最大謊言:撙節支出能致富

人類學研究指出,人體會對運動產生的熱量消耗進行適應,代表單靠運動對應到節流減重的效果有限。數據也證明「節流」的限制。根據美國消費者支出調查,所得最低的 20% 和次低的 20% 家庭,其基本需求開銷比如食物、住屋、保健、交通已經花光甚至超過他們的稅後所得。對這些家庭而言,要他們把支出減半完全不切實際,也不人道

文章也強調邊際效用遞減。當收入增加時,支出並不會等比例增加。所得最高的 20% 家庭,基本需求支出只占所得的一半,而稅後所得卻比最低所得群高出 14 倍以上。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高所得者更容易存錢

實證研究進一步佐證這些結論。倫敦政經學院的研究指出,人們持續貧窮的主因是缺乏初始財富,而不是缺乏能力或努力。一次性給予大筆財富、讓人跨過資產門檻,才能真正幫助他們脫離貧窮。

最牢靠的致富之道:增加收入與投資生財資產

真正可靠的致富方式是增加收入,並投資於能生出財富的資產。人力資本應轉化成財務資本。也就是說,要透過釋放個人的技能、知識與時間價值來提升收入。

文章列出五種增加收入的方法:

出售你的時間與專長,容易開始,但難以擴大規模。
出售一種技能或服務,收入較高,但擴大規模不易。
教課,可以擴增規模(例如線上課程),但競爭激烈。
銷售一種產品,可擴大規模(尤其是數位產品),但需要前期投入和行銷。
在職涯往上爬,是最常見的致富方式。許多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透過這條途徑累積財富,平均花費約 32 年。

像老闆一樣思考

 NFL 前球員傑利.理查森(Jerry Richardson)為例。他成為億萬富翁不是靠打橄欖球的薪水,而是靠事業所有權,開設漢堡店、創立美式足球隊。他的財富來自所有權,而非勞務收入。

因此,真正的目標不是只靠勞力賺錢,而是把增加的收入投入生財資產,讓人力資本轉化為財務資本,形成長期且可持續的財富。如果想存更多錢,依然要把能省的地方省下來,但心力應放在提高收入,並把這些收入用於取得能帶來所有權與增值效果的生財資產

理財建議帶來的罪惡感

用以兩種極端人物(花錢無概念的詹姆斯和過度節儉的丹尼斯)為例,說明過度焦慮或毫無節制的花錢態度都不理想。主流的個人理財專家(如蘇西.歐曼、蓋瑞.范納洽)通常基於罪惡感來提供建議,迫使人們不斷質疑自己的花錢決策。例如買咖啡、買衣服、買車)。

這種心態甚至影響到高淨值人士,身價介於 500 萬到 2,500 萬美元的投資人中,仍有20%擔心自己退休後錢不夠用。問題出在思考支出的概念,而不是財富。

無罪惡感花錢的兩個訣竅

為了解決花錢的罪惡感,文章提出了兩個關鍵訣竅:

1. 兩倍規則 (The 2x Rule)

想花大筆錢在某項「揮霍」的消費時,必須同時拿相同金額來投資於生財資產,例如股票,或捐款給公益事業。這個規則能作為一種再評估機制,如果某件東西不值得您存下雙倍的金額,就不應該購買。同時,因為消費的同時也在進行建設性的財務行為,有效消除了揮霍帶來的罪惡感。

根據個人感受而異,是感覺像揮霍的購買,金額會隨著時間和財富狀態而變化。

2. 聚焦於滿足感最大化

區分「快樂」與「滿足感」, 快樂是即時的(例如買體驗、犒賞自己),但滿足感是更深層、長期的成就感(例如跑完馬拉松)。滿足感的構成要素,引用丹尼爾.品克的架構,人類的滿足感來自於。

自我主導、改進技能、連結至比自我更大的概念。

應該用這些要素來篩選在哪裡花錢。例如,每天一杯拿鐵若能增進工作專精度,在工作上發揮最佳表現,那麼這筆錢就花得很值得,因為它有益於改進技能。

花錢的唯一正確方式

劍橋大學研究證實,消費形式愈吻合本身心理狀態的人,人生滿足感程度愈高,效果甚至高過總收入帶來的幸福感。

以下是我的舉例:

想像兩個人都花了同樣的 1000 元。
但他們的心裡狀態完全不同。

一個人是內向、喜歡安靜的人。
他拿這筆錢去買書、喝咖啡、享受一個人的時光,覺得整天都暖起來。

另一個人是外向、喜歡熱鬧的人。
他拿這筆錢去和朋友吃飯、參加活動,能量滿滿、開心好幾天。

兩個人的收入可能完全不同,但帶來幸福的不是錢的量,而是錢的用途剛好符合他們的心理需求。

書中結論是花錢的唯一正確方式是適合自己的方式。人們必須想清楚自己的人生想要什麼、關心什麼價值觀,並以此來花錢,才能避免過著別人夢想的生活。

你不需要變成超級有錢才能更快樂。只要把錢花在「真的能讓你舒服、讓你這個人感覺對的地方」,幸福感反而提升最多。

生活方式膨脹的危險

生活方式膨脹是隨著收入增加,支出也隨之增加,或為了跟上同儕而增加支出。 以范德比爾(Vanderbilt)家族為例,雖然家族繼承了鉅額財富,但由於高度的生活方式膨脹,用極度奢華的消費,導致在不到一百年內,家族後裔中沒有一位成為百萬富翁,這是過度膨脹的傷害。某種程度的生活方式膨脹是愉快的,因為這是享受辛苦工作的果實。

儲蓄率與生活方式膨脹的關係

書中透過一個思考實驗(安妮與巴比)有一個反直覺的結論,儲蓄率愈高的人,在獲得加薪後,必須存下加薪額中更高的比例,才能按照原訂時程退休。

安妮(高儲蓄率 50%):若她把加薪額的 50% 花掉,她的年支出直接翻倍(從 5萬美元到 10 萬美元),導致她所需的退休金目標也翻倍,最終迫使她延後 4年退休。

為了不延後退休,她必須將加薪額的 74% 存起來。

巴比(低儲蓄率 10%):由於他原本支出就高,同等加薪下,將 10% 花掉對他總支出的影響百分比比安妮小得多。

書中寫這段有點複雜,我用自己寫的例子解釋一下:

珮珮
月薪 10 萬
每月花 5 萬、存 5 萬(儲蓄率 50%)
某天升職,加薪 5 萬,薪水變成 15 萬。

如果她把加薪的一半拿來花,就是 2.5 萬,她的支出會從 5 萬變成 7.5 萬。乍看之下只是「偶爾多吃兩頓好料」,

但其實是:
她的生活成本一下子從 5 萬跳到 7.5 萬,退休後也要維持 7.5 萬的生活,退休金需求同步跳升
她的退休時程被大幅延後,珮珮原本過得很省,所以多花一點點,就是生活級距大升級。

阿豪
月薪也是 10 萬
但每月花 9 萬、只存 1 萬(儲蓄率 10%)
他也加薪 5 萬,變成月薪 15 萬,如果他把加薪的一成拿來花,就是 0.5 萬,他的支出會從 9 萬變成 9.5 萬

對阿豪來說,生活費只增加約 5%,退休需求幾乎不變,退休時間不會被拖延,阿豪本來花很多,生活水準很高,多花一點根本不會影響大局。

項目珮珮 (高儲蓄率)阿豪 (低儲蓄率)
初始支出 (基數)5 萬9 萬
加薪金額5 萬5 萬
花掉加薪額的一半 (50% 原則)2.5 萬 (花掉)2.5 萬 (花掉)
新支出5 萬 + 2.5 萬 = 7.5 萬9 萬 + 2.5 萬 = 11.5 萬
支出成長幅度 (生活方式膨脹)(7.5 - 5) / 5 = 50%(11.5 - 9) / 9 ≈ 27.8%
用表格來看一下
人物 (儲蓄率)目前儲蓄率必須存下加薪額的比例 (才能維持原定退休時程)加薪後可花掉的比例 (生活方式膨脹限度)您的案例:實際花費 50% 的衝擊
珮珮 (高儲蓄率)50%80%20%嚴重延後退休,因花費 50% 導致生活成本基數快速放大。
阿豪 (低儲蓄率)10%36%64%維持原定時程,因花費 50% 仍低於他的可花費限度 64%。
平衡點 (中儲蓄率)25%53%47%接近平衡點,作者建議的 50% 策略對他們影響不大。

將加薪額的 50% 存起來

簡化原則: 儘管上述計算複雜且結果因人而異,文章建議一個簡單易記的法則,將加薪金額的 50% 存起來。這個 50% 的限度適用於絕大多數儲蓄率介於 10% 到 25% 的人,能確保他們不會改變原訂的退休時程規劃。

一半給現在的你(用來改善生活),一半給未來退休後的你(用來投資)。 這個 50% 的邊際儲蓄率,正好與前一章提到的「兩倍規則」(每花費 1元揮霍,就投資 1元於生財資產)的概念吻合。

作者寫的不合理的地方

很節省的人他加薪會存的比例非常大,可能幾乎 100%才是正確邏輯,一個原本就擁有 50% 儲蓄率的人珮珮,目標就是極度追求效率和提早退休,因此她會把加薪額的大部分甚至 100%存起來,避免延後退休。

作者在故事中讓珮珮「忽然多花 2.5 萬」,而不是存 100%,是為了挑戰並測試那50% 簡單法則。大家會想,我加薪了,我花 50% 總可以吧? 50% 的儲蓄比例聽起來已經夠保守了。

即使只花 50%,對於珮珮來說,她因為薪水變成15j按,支出會一下子從 5 萬跳到 7.5 萬,生活級距暴增 50%,相對原本存5萬,變成要多存50%,這個巨大的基數變化,導致她的退休目標積蓄需求同步跳升從 1,500 萬暴增到 2,250 萬,反而嚴重延後了她的退休時程,實際需要 80%更高的儲蓄率。

但問題是收入相等之下,阿豪按照他 10% 的儲蓄率,根本不能在合理年齡退休。但作者的論點是既然阿豪的退休目標已經極難達成,那麼他的生活方式膨脹反而具有更高的合理性。也就是作者認為如果不能享受辛苦工作的果實,那麼辛苦工作又有什麼意義

他主要寫這篇就只是想告訴那些只會存錢的人,個人理財領域最大的謊言是光靠節省支出就能致富根本是放屁,現實可能根本不會加薪,儲蓄率也很難達到,這才是真實狀況,你存很少的人,退休會餓死,存很多的人,支出上漲的速度你也跟不上。

負債是一種工具

分散風險(Bet Hedging)負債可以是一種分散風險的策略,如同沙漠中的一年生植物不會讓所有種子發芽一樣,人們會透過持有高息卡債和活期儲蓄來應對不確定的未來,確保隨時有資金管道可用,這是信用卡卡債之謎。

信用卡卡債之謎(credit card debt puzzle)是研究者發現一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行為模式,有些人明明帳戶裡有足夠的存款可以一次把信用卡卡債還清,但他們選擇不還,反而繼續付高額利息。以故事裡的例子來說,某人戶頭有1500美元,信用卡卡債只有1000美元,他完全可以把卡債清掉,帳戶還剩500美元,但他偏偏不還,就把卡債放著,繼續付高利息。

這看起來像是不理性的行為,可是更深入去看後,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降低生活風險的方式。他們擔心未來拿不到錢,所以寧可現在付一點高利息,也不願意讓手上的現金庫存減少。用臺灣比較直白的說法,就是現金在手,希望無窮。

在極度貧窮的社區,人們甚至將負債當作一種存錢的方法,透過還款壓力來強迫自己儲蓄。負債不是絕對的好或壞,而是一種工具。如果使用得當,它能幫助財務,使用不當則有害。

應考慮舉債的兩大時機

人們應當策略性地使用負債,主要基於以下兩個理由:為了降低風險和提供流動性(手頭上保有現金以備不時之需)或者降低不確定性(例如房貸將住屋成本固定下來)。

為了取得高於借款成本的報酬例如:學生貸款、企業貸款、房貸。如果預期報酬,比如終身收入增加大於借款成本,則值得舉債。

案例分析:評估學位價值的公式

一個簡化的方式可以用來估算取得學位的現今價值,幫你判斷學生貸款是否值得。基本概念是把未來因學位帶來的收入增加折現到現在,再扣掉你為了讀書而放棄的收入。

公式是:
學位的現今價值=終身收入增額 ÷ 2 − 為取得學位而損失的收入

除以二,是一種快速估算未來大約四十年收入現值的方式,背後假設約四%的折現率。

用這個方法估算,美國一般公立大學的學士學位,只要能讓終身收入大約增加40萬美元,或平均每年多一萬美元,從財務上來看就是值得的。

舉債的非財務性成本

負債不只是財務決策,它也涉及身心健康非房貸的金融負債比如信用卡卡債、發薪日貸款會導致更高的壓力和抑鬱,對心理和身體健康有害。房貸導致的壓力相對最輕。對於某些個性的人來說,即使負債在財務上是最佳選擇,但為了心理健康,避免所有種類的負債可能才是最優解。

舉債作為一種「選擇」

能夠策略性地選擇何時舉債的人,比那些因為非預期支出而被迫舉債的人幸運得多。許多低所得家庭最終陷入債務困境,正是因為缺乏緊急儲備,導致他們無法選擇,只能依賴高息貸款來應對突發狀況。

書中鼓勵讀者以理性和策略性的角度看待負債,了解它在特定情況下可以作為分散風險或創造價值的工具,但同時也提醒要謹慎評估其非財務性成本,並盡可能將舉債保持為一種「選擇」而非「必要」。

買房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投資報酬

文章引用羅伯.席勒的研究指出,美國房價在一百年間經通膨調整後的年報酬率只有大約0.6%,遠低於投資 S&P 500 指數的長期表現。作者的外公外婆在加州的例子說明,即使是在房價較快增值的地區,實際回報也只有同期股票報酬的約1/4,代表長期來看,房屋並不是容易讓人致富的資產。

買房真正的價值在於生活與情感層面,例如穩定的居住環境、家庭記憶、歸屬感,以及「這是自己的家」的安全感。這些價值難以量化,但對許多人來說比投資報酬更重要。

買房的成本包含一次性的頭期款和成交費用,兩者合計約占房價的31%和5.5%。持續性成本則包含房地產稅、保險費、私人抵押貸款保險,以及每年約1-2%房價的維修費。短期風險也比較高,因為維修費用常常不確定,還需要投入時間管理房屋。

租屋的成本則體現在長期的不確定性,包括未來租金可能大幅上漲,以及租期不穩定,隨時可能被要求搬離,讓生活成本和計畫難以掌握。

文章強調,比起思考要不要買房,更重要的是何時買房。適合買房的時機是符合三個條件之後。第一,你預計在同一個地方住滿十年以上,因為房價增值需要時間才能彌補交易成本。第二,你的私人生活與工作處於穩定狀態。第三,你買得起,包括付得出至少兩成頭期款,並讓月債務占收入的比率控制在四十三趴以下,以降低風險。

文章最後的建議是,如果決定買房,應該努力存錢,直接買可負擔範圍內較大的房子,而不是先買小房過渡,因為換屋會產生高額交易成本,反而增加負擔。

核心原則:時間長短決定配置

儲蓄資產配置的決策因素歸結為存錢的時程長短,因為時程長短決定了「通貨膨脹侵蝕」的風險和「資產價格波動」的承受能力。

存錢時程建議的資產配置理由與分析
短於 2 年現金 (Cash)風險最低。雖然通膨會侵蝕購買力,但時程短,通膨的總影響還小(例如多存一個月的錢即可彌補)。安全性高於債券。
長於 3 年債券 (Bonds)對抗通膨最有效。時程越長,通膨對現金購買力的侵蝕越大(例如 5 年內可能多花 7 個月的錢來彌補)。債券的報酬能抵消通膨,且波動風險低於股票。
2 至 3 年切換點由於 2 年現金較有利, 5 年債券明顯有利,作者回顧歷史數據,推測三年左右是從現金轉向債券的切換點。
5 年或更久股票或混合資產股票能提供更高的報酬,有助於更快達成目標(例如 60,000 目標可從 60 個月縮短至 54 個月)。但需承擔股市崩盤的風險,可能導致存錢時間大幅延長(例如超過 72 個月)。
現金 vs. 債券的比較

短時程(2 年):歷史數據顯示,現金平均需 26個月達成 24,000 目標,債券平均需 25 個月。差距不大,現金因風險最低而為優選。

長時程(5 年):持有現金平均需 67 個月達成 60,000 目標;投資債券平均只需 60 個月。差距明顯,債券優於現金,因報酬能對抗通膨。

現金平均需 26$ 個月達成 24,000 目標意思是,如果把每個月存的錢都放在現金裡(例如活期儲蓄帳戶),因為有通膨,你必須持續存 26 個月,才能累積到一筆實質購買力等於 24,000 美元的錢。投資債券平均只需 60 個意思是,如果把每個月存的錢都拿去買債券,因為債券的報酬抵消了通膨,所以你只需存 60 個月就能累積到一筆實質購買力等於 60,000 美元的錢。

股票的風險與報酬

投資股票(S&P 500 指數)雖然在多數情況下比債券更快達成目標,但其波動性可能在股市崩盤時期(如 2008 年)使存錢時間大幅延長。股票的風險過高。應使用債券或混合資產來平衡風險與對抗通膨。總結經驗法則作者建議的實用經驗法則是存錢時程比三年短,那就持有現金。若存錢時程超過三年,那就投資債券。

財務計算的兩大簡單法則

退休的決定不能只靠財務公式,更牽涉到生活方式與存在意義。真正困住人的往往不是錢,而是退休後的空洞感。

第一是4%法則。意思是退休後每年可以從投資資產中提領4%,而且至少三十年不會把錢花完。推算方式是總退休資產為年支出的25倍。如果退休後還有其他保障收入,例如社會安全給付,則應計算年支出減掉保障所得,再乘以25。研究指出這個數字有點保守,因為人們年紀愈大,花費往往逐年下降。

情境年支出/年超額支出計算過程 (乘以 25 倍)所需總退休資產目標
情境一:無保障收入96 萬元96 萬元 X 252,400 萬元
情境二:有保障收入72 萬元 (96 萬元總支出 - 24 萬元保障收入)72 萬元 X 251,800 萬元
第二是跨越點法則。意思是當你的每月投資收益大於每月支出時,就達到財務自由。公式為每月支出除以月投資報酬率。如果假設年投資報酬率為4%,這個方法和4%法則會得到差不多的退休資產目標。

文章也指出,財務自由後,真正的煩惱常常來自非財務層面。工作本身提供了一個人的身分感,也創造社交連結,有助心理健康。如果沒有想好退休後的生活內容、社交方式與人生目的,退休反而可能帶來失望。早期退休會讓一些人面臨孤獨與存在危機,覺得自己不再重要。

文章的總結是,金錢只是幫助達成人生目標的工具,無法解決核心問題。退休的真正關鍵是是否已經想清楚未來的生活方式、與他人的連結,以及你想如何運用你的時間。

核心理念:持續購買多種生財資產
作者定義了「生財資產」:能夠持續產生與其所有權相關的**所得流(現金流量)**的資產。黃金、加密貨幣、藝術品等因不產生收入,而被排除在核心投資名單之外。

致富的適當方法是持續購買多種多樣的生財資產,並從中找出最適合個人需求與風險偏好的組合。

六種主要的生財資產類別

作者定義了「生財資產」是能夠持續產生與其所有權相關的現金流的資產。黃金、加密貨幣、藝術品等因不產生收入,而被排除在核心投資名單之外。致富的適當方法是持續購買多種多樣的生財資產,並從中找出最適合個人需求與風險偏好的組合。

資產類別預期年報酬率投資優勢 (利)投資劣勢 (弊)
1. 股票8% 至 10%長期創造財富最可靠;低維護成本;易於擁有與交易。高波動性(經常出現 10% 或 30% 以上的重挫)。
2. 債券2% 至 4% (低利率可能接近 0%)波動性最低;市場下跌時通常上揚(逃向安全資產);適合再平衡投資組合。報酬率低(尤其經過通膨調整後);低殖利率環境下產生的所得低。
3. 投資性房地產12% 至 15% (視租金而定)報酬高於傳統資產,可利用融資槓桿放大報酬;有實體資產。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管理物業與租客;難以分散風險(單一物業風險)。
4. 不動產投資信託 (REITs)10% 至 12%擁有房地產部位但不需管理;收益高(須分配 90% 以上可稅所得);流動性高(公開交易 REITs)。波動性高;股市崩盤時與股票高度相關,無法分散風險。
5. 農地7% 至 9%與股票/債券相關性低;是不錯的抗通膨資產;波動性低。流動性低;費用較高;參與眾籌平台通常需要「達標投資人」資格。
6. 小型企業/天使投資20% 至 25% (偏差極大)可能帶來極大報酬;業主對企業有高控制權。需要投入極多時間(勞力密集);失敗率高(平均 9 筆投資中只有 1 筆獲得正報酬)。

最適資產配置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最適的組合是最合適於你及你的境況的配置。投資哲學:最終的投資應該是將大部分資金 90% 投入能產生現金流量的生財資產,而將少部分 10% 投資於非生財資產比如黃金、加密貨幣。

不應該購買個股

作者以朋友達倫(Daren)在遊戲驛站 (GME) 上的快速虧損為例,點出選股帶來的強烈情緒波動害怕錯過、興奮、痛苦、懊悔,這只是選股的冰山一角。


1. 財務論證 (Financial Argument)

這是傳統反對選股的觀點,數據強烈支持投資指數基金:

多數人跑輸大盤:標普指數與主動型基金的報告(SPIVA)顯示,五年期間,75% 的專業選股基金經理人擁有豐富資源的績效表現輸給大盤指數。散戶要贏過大盤的可能性極低。

財富由極少數股票創造,從自 1926 年以來,整個美國股市的淨增值是僅由表現最佳的 4% 上市公司創造的。選中這些大贏家的機率非常低。

股市具有無常性質,任何一類股的美國上市公司中,有半數在十年內消失。即使是過去的巨頭,也可能失去優勢。由於太難擊敗大盤、贏家比例太低、且公司壽命有限,購買所有股票指數型基金的報酬和壓力都更小。

2. 存在論證 (Existential Argument)

這是作者認為更具說服力的論點,側重於個人的心力與意義:

選股的結果回饋期極長(需數年),且最終報酬可能與你當初購買的理由毫不相關比如 GME 的例子)。你很難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善於選股,或只是運氣好。

存在危機 (Existential Crisis),每五個選股者中,有四人難以證明自己的選股技巧水準。作者質疑:「為何要做你無法證明自己擅長做的事情?」這種對自身能力的質疑會導致長期的精神困擾。

表現不佳是必然,即使是績效最好的專業經理人,也必然會經歷表現差於基準的時期。此時,投資者會面臨一個揪心的問題:這是不景氣的正常現象,還是自己已經江郎才盡?

最終建議

放棄選股,選擇指數,由於選股涉及的情緒、財務和存在性質成本太高,作者偏好投資於指數型基金和ETF。

例外處理:如果你只是為了好玩,可以撥出你願意承受損失的一小部分,例如 5% 或 10% 資金去玩選股,但要嚴謹地追蹤績效並與指數比較。

盡早ALL IN

在投資時,應該一次全部買進,而不是分批進場

作者用大量的歷史數據和實證分析來支持這個觀點,並駁斥了人們等待更低價格的直覺想法。多數市場在大多數時候是走揚的,等待投資的結果通常是付出更高的價格。


1. 績效論證:現在買策略勝出

在回溯至 1920 年的美國股市中,68% 的 12 個月投資期內,分批漸進投資的績效表現都比現在買策略差。平均而言,分批漸進投資的績效比現在買策略低了 4% 到 4.5% (針對股市)。對於其他資產,績效也平均低了 2% 到 4%。

只有在市場崩盤前才優越:分批漸進投資的績效只有在重大股市崩盤前(如 1929 年、2008 年)才會顯著優於現在買策略,但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2. 風險論證與解決方案

現在買策略風險更高:這是因為現在買會立即將全部現金轉為波動性更高的資產比如股票,而分批漸進投資則在投資期間保留了部分低風險的現金。如果你擔心立即投入的風險,不應該選擇績效較差的分批漸進投資股票組合。

更好的方案是:採用現在買策略,但投資於一個更保守的資產組合。例如,如果你原本打算分批投資 100% 股票,你可以改為現在就投入 60% 股票 40% 債券的組合。這種策略能在相同或更低的風險水準下,獲得比分批漸進投資 100% 股票更好的報酬。

3. 駁斥等待低估值的直覺

等待更低的價的市場擇時理論上很有吸引力(有 95% 的交易日會讓你在未來某個時點感到後悔沒等,但實際上很難行得通。有時候,更低的價格會讓你等上十幾年比如 1997 年到 2009 年的例子,或者根本不會出現。

即使市場估值偏高,數據顯示,分批漸進投資的績效仍然比現在買策略差。如果因為估值過高而觀望,可能會錯失市場的巨大上漲。不論資產類別、期間或估值高低,現在就投資所有可投資的錢幾乎總是比等待分批漸進投資帶來更好的報酬。投資者應克服等待更好的價格的情緒。如果難以克服,應將全部資金投入到一個更保守的資產組合中,而不是閒置資金。

這段文章的核心重點是強烈反對試圖「逢低買進」(Buy the Dip)或進行任何形式的市場擇時。作者透過一個極端的思想實驗,證明了持續且有紀律地投入資金(平均成本法,$\text{DCA}$,長期來看表現優於即使擁有完美預知能力的「逢低買進」策略

連上帝都贏不了平均成本法

作者設定了一個荒謬的遊戲:

策略一:平均成本法:接下來 40 年,每月投資 100 美元。

策略二:逢低買進:每月存 $100$ 美元,只在股市下跌時才買進,並且擁有全知能力,總是能買到介於兩個歷史新高點之間的絕對底部。

1. 歷史模擬結果

在 1920 年和 1980 年之間的任何一個時點開始投資,在所有的 40 年投資期當中,超過 70% 的時候,即使是完美的逢低買進策略,績效都比平均成本法策略差。

2. 為什麼逢低買進會失敗?

市場大跌是罕見的。逢低買進策略只有在你知道一個市場大跌即將來臨、且能精準抓住時機時才能奏效。

如果市場持續走揚,逢低買進者會持有大量現金在場外等待,錯失了數月甚至數年的複利成長。

低點發生的時機,如果大低點發生在投資期較後段,即使買到最低價,留給複利發揮作用的時間也太短,無法彌補早期錯過的成長。

現實的殘酷:如果錯過底部僅僅兩個月,逢低買進策略的績效輸給平均成本法策略的可能性就會從 30% 飆升至 97%。

持續買進是王道

你應該盡早投資,且盡量經常投資(即持續買進)。這被證明是創造財富最可靠的方法。策略的影響力不如市場,個人選擇的投資策略的影響力,不如市場本身的長期趨勢和報酬順序風險的影響力。在最好的 40 年投資期和最糟的 40 年投資期之間,最終財富的差距高達 226%,這遠大於任何策略差異。

時機是影響最終財富的最大單一因素,個人策略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應該將精力放在持續投入,而不是無法預測的擇時上。

投資期間的運氣與市場環境

報酬率變異極大:股市在不同的十年、二十年投資期間,年均實質報酬率的差異極大。

一個技巧出色的投資人績效假設優於大盤 5%,如果開始投資的時機不佳,例如在 1960年到1980年熊市,最終報酬可能還不如一個技巧很差的投資人,績效劣於大盤 5%,只是因為後者開始投資的時機較好,例如在 1980-2000年牛市期間。

只有當投資期拉長到 30 年以上,年均報酬率的差異才顯著縮小,這證明長期投資的重要性。

報酬順序風險 (Sequence of Returns Risk)

當投資人隨著時間增加投資金額時,報酬發生的時序會極大地影響最終的投資組合價值,在投資期的後期出現負報酬率例如在退休前或退休初期,造成的損失將遠大於在前期出現的損失。這是因為後期投入的資金最多,影響資產總值的比例也最大

對於大多數投資人來說,退休後頭十年的投資報酬率對資金能否持續 30 年最為重要。雖然一兩年的市場低迷影響不大,但長達十年的糟糕報酬率可能導致嚴重的財務傷害。

作為投資人,如何減輕運氣的影響

雖然運氣無法控制,但投資人可以採取行動來抵消壞運氣的衝擊:

A. 臨近退休的策略 (針對結尾的負報酬風險)

持有足夠的債券或其他低風險資產,以提供穩定的收益流,避免在市場低點時被迫賣出股票。在市場低迷時期,暫時降低原本計畫的 4% 提領率,以減輕市場下跌對本金造成的損害。透過創造一些收入,來避免出售現有的投資資產。

B. 年輕投資人的策略

年輕人最大的優勢就是時間,因為市場在大多數時候呈走揚趨勢,長時間可以彌補短期的壞運氣。

最大的風險是完全不冒險

以聯邦快遞創辦人腓特烈.史密斯的故事為例,說明無作為的成本(即完全不冒險)有時比冒險的後果更具傷害性。對於投資而言,接受市場週期性的下滑是創造和增加財富的必要入場費。

項目說明
危機時刻聯邦快遞當時的銀行帳戶裡只剩下5,000美元,但下週一需要支付飛機燃料費 24,000 美元。由於資金夥伴通用動力公司拒絕再提供資金,公司面臨立即倒閉的風險。
他的決定史密斯做了他認為「唯一理性」的決定:他飛到拉斯維加斯,拿公司最後的 5,000 美元 賭二十一點
結果他在賭桌上贏了27,000美元
後續總經理暨營運長羅傑·弗洛克發現帳戶餘額嚇了一跳,詢問史密斯。史密斯坦承了這場賭博。
核心啟示當弗洛克質疑他怎麼能冒這種險時,史密斯回答:「有什麼差別呢?沒有錢挹注公司,我們也飛不了啊。」這代表在公司即將破產的情況下,賭博的風險和無作為的風險其實是差不多的,甚至賭博帶來了生存的機會。
思考實驗:避開下跌的成本

假設一個「市場精靈」能預知當年的「年內最大跌幅」(maximum intreyear drawdown),並模擬了三種「避開下檔」(Avoid Drawdown)的策略:

避開門檻 (年內最大跌幅)策略結果長期績效 對比 買進持有結論
5%或更多百分90%時間投資於債券 (只剩百分之十在股市)財富價值比「買進持有」少了90%太過保守:避開太多下跌,錯失絕大部分成長。
40%或更多僅2008年撤出 (其餘時間百分之百在股市)績效略優於「買進持有」太不保守:雖然贏了,但與百分之百持有相比差距不大。
15%或更高1/3時間待在債券 (金髮女孩區間)績效比「買進持有」高十倍最佳門檻:這是使長期財富最大化的「恰到好處」風險承受度。
長期購買是對抗波動的最佳方法。分散投資多種類型的生財資產。接受波動是「賽局的一部分」,正如查理.蒙格所言,如果你不願意面對每世紀兩三次的 50% 市場下跌,那麼獲得平庸成果是應得的。

市場崩盤是最佳的買進機會

作者以自己 2020 年 3 月在疫情危機期間看到「賣花小販」的故事為開場,領悟到世界的常態終將回歸,這為他在市場恐慌時提供了一個保持理智的心理支撐。

在人們急著搶購罐頭和衛生紙的時候,仍然有人在賣花、有人在買花。花代表了美麗、希望、和生活仍在繼續的需求。如果連賣花小販都對未來抱持希望,並繼續進行這項業務,那麼作為投資人,為什麼不應該對股市的長期復原能力抱持希望呢?

數學論證:虧損與回本的指數關係

買在低點的優勢:在市場崩盤時投資的每一塊錢,將比崩盤前投資的每一塊錢成長得遠遠更多。

指數關係:虧損 X%,需要更高的 Y% 獲利才能補回。虧損 10% 需要 11.11% 獲利回本;虧損 50% 需要 100% 獲利(翻倍)才能回本。

30% 門檻:任何時候,市場下挫至少 30% 時買進,未來的年均報酬率通常會相當不錯。
崩盤年均報酬率:歷史數據顯示,在市場下跌至少 30% 時買進,直到下次出現歷史新高時的年均報酬率,有超過半數的可能性會大於 10%。若下跌 50% 或更多時買進,年均報酬率通常超過 25%。

改變對於漲勢的思考方式

作者提供一個公式,幫助投資人將「預期的市場復原時間」轉化為「預期年報酬率」,以應對恐懼:

預期年報酬率 = (1 + 補回虧損所需之獲利百分比)^(1 / 補回虧損需要花的年數) − 1

範例:若市場下跌 33%(需 50% 獲利回本),如果你認為需要 5 年才能復原,你預期的年報酬率仍有 8%,這與美股長期年均報酬率相近。這證明了即使對市場的復甦持悲觀態度,在危機時買進仍然是「不花腦筋就能明白的道理」。

駁斥反例:長期紀律勝過個別風險

日本股市反例:雖然日本股市 30 年仍未回到 1989 年的高點,但這是例外,不應改寫「大多數股市在大多數時候呈現上揚趨勢」的法則。

散戶很少只單一投資一次。如果投資人像大多數人一樣長期分批投入,例如每天投資 1 美元於日本股市,即使是像日本股市這樣糟糕的市場,長期下來仍然能賺得些許正報酬率。

恐懼心理對人們行為的影響,大於歷史證據的刻骨銘心。

行動勝於等待:等到塵埃落定之時,市場通常已經走上漲勢。投資人必須根據資料來投資,並在危機時期保持心理上的堅毅,持續買進。

唯一應賣出的三種情況

作者認為,除非是為了以下三個明確的目的,否則不應該賣出投資資產,因為賣出會產生稅務後果):

1. 再平衡投資資產組合 (Rebalancing)

控管風險。由於長期來看成長率高的資產股票會主導投資組合,導致風險度提高,因此需要賣出部分高風險資產,轉而買進低風險資產債券,將配置比率調回目標值。

再平衡通常會降低總報酬率,因為賣出漲得好的股票,但能顯著降低投資組合的最大跌幅,控管風險。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再平衡,因為頻繁再平衡不會顯著提高報酬,但會增加成本稅負、交易成本。

更好的方法累積再平衡,對於尚處於累積階段的投資人,應優先「透過買進」來再平衡,即買進比例不足的資產類別,避免出售產生稅務。

2. 擺脫一個集中或持續虧損部位 (Concentrated/Losing Positions)

目的是分散風險或移除不良資產。

集中部位:如果個人財富的顯著比例集中在單一證券如公司配股,應考慮出售一部分以分散風險,例如清償房貸或建立安全網。賣出原則是不要一次賣光,應採取漸進或按預定價格水準出售。目的是為了減輕價格飆漲時的懊悔感,並確保部分財富的多樣化。

只有當基本分析讓你對某資產的信念徹底改變,或資產持續虧損時,才應出售。不能以短期表現不佳作為出售的藉口。

3. 支應你的財務需求 (Financial Needs)

目的是享受投資的成果,實現生活目標。

例如退休後的生活開銷、支付大額購買、為孩子設立教育基金、清償房貸、或單純購買夢想中的物品。先把錢用於你需要的生活,再考慮為了你想要的生活而冒險投資。財富帶來的快樂感具有邊際效用遞減的特性,所以有時候取出部分財富來提升生活是明智之舉。

401K與Roth 401(k)節稅方法

因為這段美國人才會用到,就不分享讀書心得了。

富有是相對的,導致普遍的認知偏差

彩券得主傑克.惠特克(原本已有 1,700 萬美元淨資產,卻仍買彩券)和前高盛CEO勞伊.布蘭克芬(億萬富翁卻稱自己只「寬裕」)的故事,證明財富的多寡與「感覺自己有錢」之間沒有必然關聯。

就像我們傾向於認為朋友比自己擁有更多朋友一樣,人們也傾向於覺得別人比自己更有錢。這是因為我們認識的人通常會出現在比我們更富有的人的圈子裡。我們總是能輕易指出比自己更有錢的人(或名人,例如貝佐斯),導致除了世界首富以外的每個人,都能說:「我不有錢,他們才有錢。」

數據上的認知偏差

學術研究顯示,所得水準居於中階以上的家庭,往往低估了他們相對於其他人的富裕程度。所得水準在第 90 個百分位或以上的家庭,卻以為自己的所得水準只在第 60 至 80 百分位區間。

客觀上的富有標準

作者提醒讀者,從全球視角來看,很多人已經是富翁:

全球前 50%:淨財富大於 4,210 美元。
全球前 10%:淨財富大於 93,170美元。

定義「富有」取決於比較對象

相對性:富有與否取決於你選擇的比較對象(全球、全國、同齡、同學歷)。

在美國,小於 35 歲且高中輟學的人,淨財富只要 34萬1,000美元就能躋身前 1%;但 65 至 74 歲且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則需要 3,050萬美元才能躋身前 1%。

整本書的重點

儲蓄與收入的重點
重心放在投資,而不是死守存錢。
能存多少就存多少,不用拘泥固定比例。
開源比節流更重要,因為收入的上限比節省更高。
未來加薪與分紅至少一半保存起來,避免生活膨脹。
大額購買才需要特別存現金,例如房子。

支出與負債的紀律
使用「兩倍規則」:花多少錢就投資同等金額,讓消費更無罪惡感。
債務是工具,只有在能讓你更好時才使用。
把生活需求優先考慮,再思考要不要冒險投資。

投資策略與資產配置
用業主角度看投資,累積財務資本比依賴人力資本更可靠。
盡早開始、持續投資,買進要果斷、賣出要謹慎。
避免挑選個股,因為很難長期超越大盤
401(k) 只要拿到雇主相對提撥就好,最大化之前要考慮流動性與費用率。

心理建設與人生觀
市場波動一定會來,不要害怕,崩盤反而是買進時機
投資有技巧也有運氣成分,要接受不可控因素。
決定退休之前先想清楚退休後要做什麼。
永遠會有人比你有錢,要學會在路途中保持清醒與踏實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