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3今日選股(四)-民粹與政客的結盟,全球韭菜的屠殺秀

今天晚上美股開盤再度暴跌近400點。



在投行的報告內有些會揭露一些最頂級的私募基金的態度,現在持有現金的富豪遠比你想得更多持有的部位更大,這波下跌不敢說毫髮未傷,但至少這些富人早有準備,這波暴跌前雖然我沒有預測到川普會忽然急轉彎宣布貿易戰的行動,甚至現在演變成與八國聯軍封殺華為的制裁戰爭。

不過總體經濟有一項指標提前反映,導致在4月底就領先市場出清科技股,然後接著川普宣佈消息後雖然長榮大跌,也順利獲利了結,台橡停損後,剩下台肥與黃金,台肥持續創高雖然近期高檔震盪但仍舊獲利當中,這些屬於免費版面至今的操作,而為什麼可以做出這些操作,其實過去的兩年多,我一再強調,雖然我們沒有百分之百預測行情,但保證可以看出風險大的時機,這時候就應該撤離市場,這次是繼去年2018年1月底的提醒,5月出清股票等到10月暴跌買進陸股後出清,再次在4月底一次出清持股後的暴跌。

現在手上有現金沒股票的人,每天的心情都是無比愉快希望電子股越殺越低來讓市場撿便宜,這些暴跌都不可能是冰質資本隨便喊一下還是賣出股票的影響,純粹都是世界市場在驅動的力量,川普的貿易戰說穿了就是操弄美國的民粹,希望取得中國更近一步的讓利,但獅子大開口的下場,最後現在已經變成了焦土戰,很多台灣的評論一直再提台商回流與受惠,如果台商能受惠那請問股市怎麼用暴跌在反應?

而不是用暴漲來回應,這就凸顯台灣媒體對經濟學的理解根本還處於很低階的位置,先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經濟體之間有貿易行為?

台灣從中國大陸進口商品是為什麼?為什麼不自己製造?所有世界先進經濟體幾乎都是製造的少,進口的多,因為這些擁有低階製造的經濟體,這些產業例如造紙、紡織、塑膠射出、都需要大量的土地與勞動力,而先進經濟體的土地因為資本的累積導致地價不斷提高,越南的土地鄉下現在一坪頂多一萬台幣,但台灣的鄉下隨便也都要十萬,等於同樣錢你在越南可以擁有十倍的土地規模,而勞動力現在台灣一個月的月薪大約也要25K,越南約莫6K-8K,即便算10K台灣也是越南的2.5倍,將成本所有拆分加起來整體成本再加上運費和關稅就成為在地消費者的終端售價,所以如果利用本國的土地和勞動力來生產就會產生競爭的劣勢,這就是國際貿易的本質,也就是經濟學的比較利益,我相信川普也一定很清楚這點,美國的薪資中位數是100多萬台幣,相關的稅務與土地成本更是高昂,更別說嚴謹的勞動法規與環保等等,把這些高污染,噪音甚至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作搬回美國根本不可能。

另外實際上美國的經常帳問題存在觀念上的統計問題,比如以蘋果為例,蘋果將大量的資金匯往海外節稅,於是這些資金就停泊在當地,並沒有匯回美國,但這些收入算不算是美國人賺的錢?我認為算,但因為他不是在美國境內對外的貿易數字,過去的十年全球貿易數字增長是以倍數增長,主要就是在反映這種美國企業全球化的佈局,美國對外投資的金額是世界總額的25%,所以實際上美國的問題在民企上是完全沒有問題,且這些企業幾乎征服全球的各個重要領域,從藥廠默克輝瑞、速食業者麥當勞、飲料業可口可樂、NIKE、VISA、微軟、波音、蘋果、迪士尼的唐老鴨、3M、INTEL、思科、IBM、甚至連台灣到處都可見的星巴克也是來自美國的授權,實際上你身邊的很多商品都是美國企業正在獲利,他們只是利用其他國家低階的勞動力與土地成本來製造便宜的產品,以前iPhone正火熱有一本在描述製造iphone觸控面板的製程的書,裡面就描述在勝華貼合面板的過程產生的揮發性物質,這些事情為什麼美國人不做?

因為成本高昂外,相關的訴訟與美國當地團體訴訟的律師制度,都讓美國在地的製造商根本不敢冒著風險去製造iphone,利用廉價的勞動力與不成熟的法規甚至政府補助與便宜的土地這些重要的生產要素通通都是美國企業向海外擴張的重要關鍵,這就是資本的力量,為什麼矽谷可以招徠台灣最優秀的軟體工程師?因為在矽谷上班資深的工程師一年的薪資加上分紅是兩千萬台幣,一年就能在台灣買一間房,一年買一間,這種薪資遠非台灣的科技公司可比擬,而這種人才更是千中選一,在美國能存活的企業要忍受高額的人事成本與法遵成本,所以能活下的就只有影視產業、軟體產業這種高毛利的產業。

為什麼這波中美談判智慧財產權是最重要的關鍵,說穿智財權就是國家霸權,因為軟體這種商品,只要具有技術就能輕易破解與複製,他不像實體產品一定要製造購買的過程,因為美國是軟體產業的先驅,世界各國都仰賴他們的軟體居多,但如果把這些軟體費用都以正版計價來製造商品,這些軟體每年都要付高額的授權費,就比如台灣許多中小企業都是使用盜版,對軟體公司而言,他們也很清楚,且很多軟體公司軟體都有後台連線偵測盜版軟體,而正版軟體有授權實際上也有偵測美其名就是給予軟體更新的服務。

西元2000年左右正是台灣受到美國301條款審查,而後幾年還發生成大Mp3事件,在台灣智財權被上升到刑罰的階級,但實際上即便是在美國,除非是相當嚴重的侵權且大規模的侵害案件,否則只是單純的民事案件,很多軟體與內容商在沒有一定規模也不會提起民事訴訟,因為訴訟本身也要一定的成本,只有規模到達一定勝訴機率極大版權商才會提起訴訟,即便在台灣很多具有商標權的外商也不會隨意對侵權者提告就是這個因素,所以美國正在複製當年對台灣301制裁的方式在針對中國,但實際上這涉及中國國內的立法權與行政權,等於在智財權問題干涉了中國內政,這踩到了中國的紅線,對台灣問題中國對美國不斷的踩線已經相當感冒,因此在智財權議題會這麼敏感也就不意外。

這波台灣介於中美之間,舉一個例子台積電之後因為華為被Google驗證封殺後,目前華為全球的銷售量大約2.5億隻手機,中國市場約莫0.5億,也就是2億IC會從台積電蒸發,所以為什麼台積電一直破底,導致台股所有許多華為概念股跟著破底,像是聯亞、穩懋等等也都是受到華為的影響,且華為是一個正在高速增長的企業,對這些供應鏈來說等於喪失一個重要的增量來源,而中國已經傳出消息要對蘋果產生報復,那台積電不但損失華為訂單也損失蘋果訂單,而這塊市場缺額如果從韓國三星開始填補那三星手機的IC都自製,另外市場互相封鎖下,這些訂單會更尋求內部製造,比如美國封殺了中國,本質上是貿易逆差,難道美國會接受其他國家對美國貿易逆差也擴大?

所以這種什麼台商回流實際上根本不是貿易戰的影響,前幾年寶成在大陸五險一金的人力成本提高下就已經在撤出中國大陸,實際上台商撤出中國大陸主因就是勞動力與土地成本再加上這些附加費用已經不見得比台灣便宜多少,且還有部分隱性的成本。

所以實際上台商的回流只是一個藉口,畢竟在成本類似的狀況下,投資台灣已經變成可行,因為成本上沒有誘因了所以看似貿易戰引發台商回台,實際上這幾年來已經進行很多年了,再者是因為CRS的推動,世界各國對稅務系統與追查逃漏稅的力度加大,許多台商都把資金匯回台灣投資房地產作為停泊,因為不少資金經過地下匯兌,很多資金都沒有經過銀行系統,要合法匯回台灣就目前大陸的銀行體系只要有完稅證明就能匯回,而不是媒體所說都無法匯回的外匯管制,而這些台商之所以無法匯回就是沒有合乎大陸稅法的規定。

這場貿易戰講穿了就是操弄低層民眾的挫折感,在資本成長的過程,就以越南而言,很多人沒有加入那些來越南設廠的外資,有些越南人加入了工廠成為幹部生活越來越好,而有些越南人繼續務農,生活水準差距逐漸擴大,衝突也就開始慢慢發生,因為有部分人沒有參與到經濟成長的分配,這些人在利息、生活費、勞力錢或是醫療費當中辛苦的掙扎,為什麼勞力錢特別難賺?

因為勞力往往附帶工作傷害的風險,另外替代性高,誰都可以掃地端盤子,一個健康的人就能做這個工作,自然薪資沒有增長空間,而這份沒有增長的薪資也受到產業競爭而導致薪資繼續停滯,資本往房地產集中後連帶租金等成本也上揚,自然產業就需要再往上創造附加價值才能把產品賣得更貴,但創造附加價值的價值如果增長的不夠快,敵不過房租,整個經濟體的分配就會通通變成土地與房產來參與分配,這才是為什麼越工作越窮的,而富人地主或是大股東才能越來越有錢的因素。

而回到開頭,真正的富豪對於市場的敏感度比起市場散戶高太多,早已在這波行情大量出脫持股,還記得Facebook的醜聞前,佐伯克大量釋股,那時候還有來信說只是避稅,但當Facebook暴跌這些來信就消失了,市場最瘋狂的時候對大股東的售出根本沒有敏感度。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