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1今日不選股(六)-冷血投資的股市經濟學


閱讀文章前,請先閱讀本部落格免責法律聲明連結!

當您閱讀以下內容表示同意以上免責法律聲明,並同意與了解自身投資損益與本Blog無關。

免費訂閱本Blog,請移至最上方點選訂閱按鈕,輸入Email後Google會在一定時間寄發Email給您通知有最新文章。

2019重點事件大事記-->點擊連結
文章曾提起之進出價位-->點擊連結
2019贊助好友方式-->點擊連結




昨天禮拜五出現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一般來說禮拜五的流量都是最低的,不意外大家都會在禮拜五晚上出門吃大餐看電影,放鬆一下但昨天的流量卻創下這一週以來的最高,雖然我猜測很可能是因為川普針對墨西哥課稅的事件引爆昨天美股的大恐慌,道瓊收盤道別354點,為了慶祝一下這波悲慘的行情,你會問這麼慘的行情有什麼好慶祝的?


那你一定是冷血投資的菜鳥,冷血投資這邊的資深用戶現在滿手現金等著撿市場的屍體,當然要慶祝,跌得越深,市場賠的越慘我們越開心,表示有更便宜的股票可以接手,不過因為昨天台積電ADR是上漲的,市場推測在這波美國封殺華為行動中,台積電是唯一因為使用美國技術成分未達25%所以可以持續供應華為晶片因此短期不會受害的半導體概念股,但如果封殺行動進一步擴大,這波支撐也撐不了多久,雖然中國在美國的爆料者郭文貴在5月27號說台積電堅持挺華為兩天後就知道發生什麼事了,不過很明顯,什麼都沒發生,有點南投地震專家的味道。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5780


所以為了禮拜五難得流量破新高,所以就跟大家閒聊。

在禮拜六談一談股市經濟學,什麼是經濟學?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

經濟學是一門對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分配以及消費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

我不是很喜歡這個定義,而且這個定義很不通俗,經濟學我的看法就是一門研究如何分配的學問,那什麼是股市經濟學?就是研究股市該如何分配的學問。

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立場、利益不同的角度,比如股市該對企業有利?政府有利?還是股東有利?還是企業的員工有利?就現在的股市制度你都能看到這些利益團體的蹤跡,很多人都喜歡說政府機關不是利益團體,錯了,他們絕對是利益團體,還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利益團體。

利益團體的定義是這樣:

利益團體(Interest group),又稱壓力團體或倡議團體,是指具有相同利益並向社會或政府提出合理訴求,以爭取團體及其成員利益、影響公共政策的社會團體。

這個定義我覺得也說得太複雜,我認為最好的說法是因為共同利益 而結合的團體,進而影響政策與其他組織促進自己的最大利益。

所以政府當然是利益團體,請問哪一個政黨他們的執政目標是以下一屆不要繼續執政為執政的基礎?大家都想繼續執政繼續領國家的錢,繼續領選舉補助款,繼續收政治獻金,所以政黨就是企業,這是很明顯的,所以支持政黨說穿了就是你付錢買下他的價值觀產品,跟你買一支手機一台電腦是一樣,你覺得適合你,你就買下,當你投選票的那一刻你正在付錢,只是付錢是從你每次買東西的營業稅與五月的所得稅還有其他各種稅金強制付款購買,因為現在沒有法律規定可以我不認同現在的政府我就不用繳稅的規定。

所以我們要先定義清楚,政府是一個特殊的企業,但他仍然是企業,他用公權力向你收取服務費用,他也涉及整個利益的分配,你賣股票要繳證交稅,領股息要繳所得稅,這就是政府在股市扮演的角色,他從中領取了一筆強制性的手續費,所以股市經濟學必然有政府這個角色。

那股市經濟學這門學問為什麼要研究?

說穿了就是大家都一樣的目的,要發財,要發大財。

這時候來自高雄的黃捷議員翻了一個白眼,繼續問那怎麼發大財?

那還不簡單,低買高賣。

那在問怎麼低買高賣?

這就牽涉到很多學問了,股市最常用的好幾種方法:

基本面分析產業的前景、總體經濟以及財務報表看企業經營的狀況
技術面分析股價的量價結構
籌碼面分析主力、法人、散戶、四大基金買賣超
新聞面分析短期基本面籌碼面的不尋常的變化

你可以看見冷血投資這兩年多以來,著重的比較多的是基本面,但也會談及股價創新高新低和幾年以來的新低新高的技術面問題,但很少著重在量能與短線變化,我們也曾經有推薦《投資者思維》這本書給大家做技術面的補充,《主力籌碼相對論》這本書做籌碼面的補充,這兩書都是同一個出版社推出的電子書,因為他們早期的紙本書我在一個投資論壇曾經拿過研讀,十幾年前對我創造了很大的效益,所以後來這個出版社的總編大概六七年前出來自己開出版社的時候,我就曾經寄信去問有沒有要再版的計畫,後來就有投資者思維這本書,當然因為後來投資者思維這個出版商的很多內部人現在都轉到大陸發展,台灣就我寫信詢問剩下這兩本書的出版計劃,甚至很可能未來只做更新再版,沒有再發展台灣市場的意圖,這點真的非常可惜,甚至原本多次再版的計畫也因為購買人數不足而導致延宕。

回過頭來談今天股市經濟學的主題:
為什麼冷血投資這麼著重基本面,甚至在2017年和2018年開了兩大專題都是關於基本面,原因在於我認為總體經濟是領先市場的一切根本,這一點在2018年的兩次暴跌前,一次在一月底我就有提到選擇權市場出現的機會,另外一次在五月我就提到應該出清股票持有現金,直到10月份開始大暴跌,我們開始低點承接大陸股市,到了今年四月底再度出清所有持股,這每一次的動作全部都是總體經濟做背書,只要看我們blog超過兩年的朋友甚至加入深度文的朋友,都知道我們使用什麼指標在看整個市場的變化,大概五六年前我很熱衷參加一些跟大學教授的會議,在場我是所有人裡面學歷最低的,常常是被一位教授熱情的邀請才去,常常我跟很多教授討論問題,他們問到我只有大學學歷都很驚訝,我跟他們說各位教授你們在經濟系和論文的領域做了這麼久的時間(有的都在經濟系教了20幾年書了),你們自己會不會投資股票,會不會投資選擇權?

這個答案會讓你嚇一跳,這些教授有投資股市過的超過八成,但因為五六年前,是金融海嘯剛結束,當時歐債危機與美國信評危機也不過剛結束,恰好是2013 2014年的時候,我問這問題當時的回答都拿出金融海嘯與證所稅告訴我他們投資股票的狀況不甚理想,且多數資產都還是繳房貸或者是持有現金,甚至有得教授是買投資保單或者買理財商品,身為應該對瞭解財富如何分配的經濟系教授,我前面說過我認為經濟學就是分配的學問,經濟系的教授應該是分配的王者,最懂的如何分配自己的財富,雖然在台灣沒有做過這種統計,不過股市一定是所有資產裡面漲幅的冠軍,雖然房地產因為有槓桿也有機會超越,且三十年前沒有指數ETF這種東西,但我還是相信如果你對產業結構和財務報表這兩種東西有基本認識,要打敗房地產應該不難,結果在場沒人做到。

當時在座的幾位教授,現在有一兩位固定也都會觀看冷血投資,甚至他們希望我寫一本書給台灣的大學當作經濟學通識課和課堂上的一些實務的知識,因為股市經濟學這堂課我已經修了十幾年了,只要一天不看股票一天不看總體經濟,就全身發癢,渾身不對勁,我太太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如果要你不看股票不看財經新聞陪我一天可以嗎?

我說一天絕對可以,超過三天大概連命都沒了。

所以經濟學對我來說就是拿股市和市場來驗證他的理論,這兩年來就是我公開發表把過去十幾年的功力綜合起來留給市場的禮物,證明經濟學和會計學是可以應用在股市投資的,而所有冷血投資的觀眾和投資人都是這場旅程的見證人。

為什麼每隔十年市場常常就會出現金融危機?
實際上每次危機的發生往往都是上次危機留下的因產生的果,比如次貸危機是因為葛林斯潘對監管放鬆所致,而.com泡沫是散戶對風險疏忽所致,如果要談最近這起最接近的泡沫恰好跟.com泡沫與次貸泡沫連成一條線,對我來說

.com泡沫是個人忽略風險的一場風暴
次貸泡沫是政府忽略風險的一場風暴
而這次的CLO與公司債危機就是企業忽略的一場風暴

在週期上他是輪著市場的各個角色,因為個人忽略風險而政府拯救後導致金融業的泡沫,最後金融業的泡沫導致公司的槓桿與債務上升的階段,他的因果關係由此串連起來,在每次分配中都會產生贏家和輸家,上一次風暴次貸的輸家雷曼和貝爾斯登他們已經輸到破產再見了,就企業的生命而言他們已經死亡了。

冷血投資的誕生在2016年的年底,當時一開始我的願望我曾經說過很多次,驗證經濟學與總體經濟是否能實務運作在股市和衍生性商品,這兩年下來我發現不但可以,且準確度還相當高,且我還額外發現了,實際上台灣的投資人很需要這塊的能力,我也不是第一個,像是什麼財經M平方也是,但加入他們的會員一個月要收你420元的費用,一年下來要收5000多元,且我印象也不是每天都有文章與總體經濟分析。

每天在寫作的同時常常要面臨很多難題,這兩年來最大的問題是時間常常不夠,且因為沒有額外的經費找人做美術設計還是校稿,反正有多少時間做多少事,再慢慢擴張就好,與我的投資價值觀相近,我經營企業也都跟廣達老闆的烏龜哲學類似,寧可穩扎穩打,調查與研究清楚再行動,但曾經也有來信問為什麼我們也做短線投資,如果比較資深的觀眾一定也還記得2017年公開版面我們也都涉及非常多的個股投資,因為我認為這種多頭循環就是類股輪動,且因為2017年是由川普的減稅行動帶來的財政資金利多,他本質上與今年初大陸的減稅降費行動是差不多的,所以多頭的時候就是尋找類股輪動來去做多,時間有時候長有時候短我沒記錯那天我的投資績效也將近100%。

雖然因為持股變化的非常快,有些要上班的人可能跟不上,但有跟到的隨便幾檔股票至少也都有20-30%的績效,我對多頭市場的看法是當資金不是很夠的時候你要有50%以上的核心持股,這些股票值得你長期持有,另外50%就做短期運用,資金如果超過百萬甚至千萬,基於資產保守和多元的概念,你要開始去涉略海外投資,像是美國股市現在很多券商是不收收續費,海外投資人也不用證券所得稅,所以投資美國股票幾乎只有風險沒有這些管理成本,當然美國要收你30%的股利所得,另外如果獲利沒記錯超過600萬每年匯回台灣也有海外所得問題,但我相信所得600萬這個門檻應該不是這麼容易達成,且你也可以分批不用急著一次匯回台灣。

但投資美國市場已經是未來的顯學,隨著台灣少子化的問題,未來除非大舉開放世界各地移民進入台灣(依照目前對待移民的態度相當困難),否則很多企業都會逐漸面臨勞動力緊縮以及教育因為缺乏規模經濟而品質逐漸下滑,甚至人口也會因為年金壓力越來越重,但繳交勞健保的社會新鮮人越來越少而越來越困難,這時候把資金移往世界資本的重心美國就顯得很重要,最近你可以看到即便在中美貿易戰下,美元匯率對台幣也是逐步創下新高,世界強國終究就算在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只要不是像當年次貸風暴下有系統性的風險,美元對台幣就相對有支撐,台幣的價值過去是建立在良好的基礎建設以及上一個世代由孫運璿引導的工研院由聯電集團和張忠謀的台積電共同打造台灣的資通訊產業,搞了30年的企業,最近華碩在辦30年慶祝會,基本上什麼廣達 台積電等等大企業都是那時候來的,30過了,還是這些人,但你看美國30歲的富豪Facebook創辦人,Facebook不會超過20歲,更別提現在很多獨角獸還是中概股等很多都不超過10歲,你要問的是台灣為什麼沒有那個資本環境創造30歲的富豪?

這就說明台灣的資本結構有極大的問題,當股市無法產生新的市值王,最終就會連帶讓出口衰退,內需更別說了,人口的負成長就意味著長期而言所有資產都會邁入通縮循環,這就是我對房地產悲觀的根本原因,長期而言所有金融資產都無法抵抗經濟循環的根本,需求與供給,背離需求與供給的短期現象,就像美國的次貸風暴,早晚泡沫都是要破的。

好了,今天就談到這,有機會我們再談談與房地產連動相當劇烈的銀行為什麼現階段很可能也是他們週期的高峰,但先做個前情提要,我最近看很多定存大師都在說過去三年銀行業績逐步攀升變好,你還記得嗎?

3年前的這時候恰好就是整個經濟往上翻轉的低點,這三年越來越好是正常的,但未來三年呢?你現在買進這些銀行股等於認為未來三年銀行的業績會越來越好?那銀行有哪些利多會讓未來三年比現在更好?更多的房貸?更高的利差?更強勁的企業貸款?還是引爆消費狂潮的個人信用卡業務?我實在看不出未來三年有任何對銀行產生正面利多的效應,反而比較像是去年是銀行的獲利高峰,接下來三年準備度過寒冬,這時候銀行股的股價正在奮力拉抬,專家說閃過了壽險與證券等高風險族群他們商業銀行最近還是一張都不賣,而且為什麼這麼多銀行股專家都不覺得台灣銀行的財務數據有點過於優良嗎?

從兆豐的洗錢事件,還有最近一起星展銀行的八卦,現在銀行已經連網路做徵信了?
然後重點是徵信的品質到這種地步,同人名的視為本人然後直接詢問。
稍微有邏輯的人都知道假設現在星展銀行在網路查到與A同名的進行販毒行為
有兩個情況
1.A真的就是那個販毒犯罪者
2.A不是

1的話,請問A會告訴你,對,我就是那位毒販,請不要給我信用卡。
2的話,如果你是A你就會像這篇作者一樣,銀行沒錢徵信?


所以有時候你真的如果知道我們銀行內部在怎麼辦事的,你敢投資我真的也是很佩服,特別是那些存股族大吹特吹的官股銀行內部的高層,如果股東會有董事長願意回答你的話,我想你可以問他,假設台灣房價發生系統性風險,請問貴行在系統性風險下的流動性預估這些抵押貸款能夠收回多少?

另外全數法拍能收回多少的的貸款餘額?

為什麼我一直談房地產是商業銀行最大的風險,因為他們授信太高的額度,且現階段房價在高點由各種房價數據如房價所得比、租金投報率、縱向比較世界各地的房價所得、甚至高價地產距離核電廠的風險,以及地震的風險,有相多的因素都容易讓房地產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但銀行顯然都沒有考慮這些因素,臺灣銀行的房地產鑑價只發生一次,就是在貸款的時候,但台灣的銀行為什麼對股票抵押貸款就跟隨市價?照理說假設房價跌,就要追繳保證金,這才是合理的,因為一間1000萬的房子,跌到900萬,投資人的本金就損失100萬,就容易讓投資人有脫產的風險,你不能假定這些房貸戶都會保證把這些下跌自己吸收,很多投資客現在預售屋要交屋了就開始各種賴皮或是斷頭出清。

這還是先期狀況,當風暴來臨時,銀行拍賣十間一百間還能維持市價,那五百間一千間呢?甚至因為法拍造成市場的連鎖反應,導致流動性的緊縮,這種才是銀行最可怕的風險,因為他們在高房價的時間內發放大量的抵押貸款,卻以為抵押貸款是安全的,不,抵押貸款一點也不安全,特別是當你把大量的資金給集中在單一產業又不要求追繳保證金,就很危險。

而且更危險的是顯然沒有人認為他很危險,這件事的本身就很危險。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