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5冷血美股(五)-道瓊成分股紛紛墜馬,嬌生、波音、麥當勞、旅行者保險紛紛中箭-麥當勞Q3分析

閱讀文章前,請先閱讀本部落格免責法律聲明連結!
當您閱讀以下內容表示同意以上免責法律聲明,並同意與了解自身投資損益與本平台無關。

2019重點事件大事記-->點擊綠色連結
文章內容曾提起之進出價位-->點擊綠色連結



Pressplay深度文訂閱連結-->點擊綠色連結
不限金額贊助網站營運-->點擊綠色連結


美股系列文->點擊綠色連結
概念股系列文-->點擊綠色連結

從今天開始要略為調整一下標題,今日這個詞彙會開始被拿掉變成冷血來更強調冷血投資的品牌,因此標題都會從今日變成冷血,也就是冷血財經與冷血台股和冷血美股。

冷血這個詞彙當初被拿來使用,最重要的就是強調一種旁觀者與宏觀全局的角度來看待市場,並且冷血對待自己投資的資產,才能達到冷靜控制部位與冷靜的看到風險,當你一面倒的看好或一面倒的看壞,就不符合冷血投資人的真實意義,這在索羅斯的書中也曾提過,索羅斯是我最喜歡的投資大師,他的許多策略也被我長期運用在投資組合內,因此從今天開始會調整標題成替換成冷血系列,其餘不變,以求標題更符合具有冷血投資的特色。

波音與嬌生的大跌上禮拜已經談過,今天要來談一下麥當勞與旅行者保險,事實上麥當勞一直是一間相當優異的企業,2016年底The Founder(速食遊戲)就是麥當勞創業的故事,在台比較看不到這樣的速食業者,但在日本沖繩就有類似這種在車上可以直接取餐的(雖然還是下車吃了......),複製一下JEF burger地址:〒901-1302 沖縄県島尻郡与那原町字上与那原467,這間店在与那原才有這種傳統速食業者的,可以看到下圖這個照片的左右兩邊就有這種裝置,是我認為與台灣距離最近能看到這種裝置的地方,實際上他就是得來速,只是與得來速不同的是得來速是以車道的方式排隊,他是有可以停車等待的地方,對空間的需求更浪費。

但卻有最道地美式的速食餐廳原本的樣子,而麥當勞這種把食品製作的過程變成類似工廠組裝線的概念,在1920年代就有了,而後是被麥當勞模仿,麥當勞有兩個最有特色的經營方式:

1.以房地產為經營本業,但房地產經營的模式也有多種
目前台灣就是採授權經營的方式,這是第一種。
接著是地主可以提供麥當勞土地讓麥當勞蓋餐廳然後租給加盟者當房東,這是第二種
再來就是重要的戰略地段直接承租,這是第三種。
最後就是直接貸款購買房地產,特別再新興市場房價便宜,直接貸款買下,這是第四種。

要注意一件事情,新興市場比如幾年前的中國大陸,利率非常高,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也會類似,因為新興市場對於貨幣的管理和經濟成長時對資金需求極大,所以當地借貸成本很高,但資本發達國家比如日本或美國,像是如果法規允許,就到日本借錢,因為日本的利率幾乎是0,這時候這種利差對於先進國家與發達國家到當地控制就會非常容易。

有一本書大約在繁體中文版12年前在台灣上市,這本書<經濟殺手的告白>是美國以國家力量在對新興市場進行侵略,他其實就是在一戰以前歐洲國家殖民地的翻版,你說台灣是不是殖民地? 我們都知道一件事情台積電外資持股近8成,但台積電是台北股市市值最高的企業,常常被認為是台灣最優秀的企業,我要告訴你,NO,台積電是美國公司。

股東是美國人站多少,都是美國老闆,當然是美國公司,不是在台灣上市櫃就叫做台灣公司,也不是員工是台灣人就是台灣公司,不然家樂福和麥當勞還有美光都變成台灣公司了。

所以真正的台灣人的公司可能是鴻海,而不是台積電,這是你要有的觀念!

麥當勞也是用這種利率就可以在新興市場大發利市,


2017年3月29日,這一天你要寫在你的黑板上,這一天叫做麥當勞宣判,台灣房地產已死的一天。
為什麼這麼說? 這跟麥當勞的商業策略有關係,因為麥當勞購置房地產看他的資本利得,必然以長遠的眼光觀察,只有當你認為一個資產不會大漲,才會選擇賣掉換人經營,以前在公司職位是SCM,SCM這個職位以前說過,就是做供應鏈管理,那什麼東西站在全公司最高的角度去看,只有最有利潤的產品,公司自己生產不給外面生產,當發現這東西沒利潤了,沒價值了,就會把機台找廠商賣掉,然後外包給他,你會說怎麼壓榨外面的廠商?

這是錯誤的思維,外包給廠商廠商也有利潤,那你又會說那怎麼不自己留著經營?
答案很簡單,風險!

買設備買機台要有土地,要有人力,而因為利潤低,所以風險的忍受度很低,比如說現在營業利益是3%,一個風吹草動成本大增4%,就虧損了,但如果營業利益率是30%,就不一樣了,還有26%可以賺,所以把營業利益低的部門通通丟出去轉嫁風險,那通常有沒有可能利潤在好起來?

答案是從來沒看過。

所以麥當勞也是一樣,2017年3月29日再過20年你會認為麥當勞宣告台灣房地產已死的那一天有多準,企業經營百年可以混到道瓊成分股不是假的。



但現在要來說麥當勞的股價,上圖是近期麥當勞的股價,可以看到從220.84美元的高點已經跌到196美元左右這是因為麥當勞Q3業績在10月22日當天大跌5%,第三季營收54.3億美元,利潤16.079億美元,年增率衰退2%,不如市場預期的54.9億,麥當勞的說法是為了提升分店設備與投資增加導致成本上升,因為我有點久沒有去美國了,特別自從美國川普上任後槍擊事件越來越嚴重,如果有美國客戶盡量請他來台灣或者電話會議,雖然有些美國客戶對於我擔心槍擊覺得有點好笑,但這就直接反映我投資的個性,風險至上,先談風險再講機會,美國這國家已經瘋到連去Walmart都能被槍殺,就好像你在家樂福逛街就被神經病殺掉了,你可以想像你的墓碑上寫著:

某某某,死於家樂福槍擊。 

那不是太荒謬了嗎?

所以引用一下美國Youtuber對美國麥當勞的介紹,基本上就跟我的認識很像,美國麥當勞的客戶和整體環境跟台灣的麥當勞有很大的不同,員工素質也完全不是同一個檔次,我在美國遇到很多服務業的人,甚至空服員,像近幾年搭華航或是長榮都會感嘆現在的空服員的素質與過去真的有差,薪資待遇明顯提升了,但素質整體來說變差了,當然還是有好的空服員,但整體素質跟十幾年前比起來完全不同。

但當你這麼說的時候如果你去美國搭過美國國內航空,你才真的會嚇死,那種態度不太像服務業,比較像製造業,台北的服務業就我去過的先進國家比起來,真的平均素質是世界第一,沒有一個地區的和城市整體的服務業素質可以跟台北相比,甚至連日本都輸一點,所以我對於台灣沒有去國際推廣友善與尊榮的服務業感到不可思議。

這很明顯是台灣在國際重大的競爭優勢,甚至連對岸中國大陸的人來台灣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與友善的態度,我一個大陸朋友是做國際貿易生意的跟我說,台灣也是他去過那麼多的地方最友善與溫柔的地方。

原本他很擔心作為一個大陸人有政治的敏感問題,但他覺得來到台北都不用擔心這些問題。
我其實也對台灣為什麼有這麼高的人際關係素質特別在商業上這種服務是極端重要的,我在日本萬元台幣一晚的飯店,都還無法感受到台灣叫個30元外送員的那種親切感,這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


回過頭說麥當勞。

麥當勞Q3全球同店營業者增加5.9%,所謂同店營收是一個流通業,就像麥當勞這種速食業者或者大賣場,全聯這種中型購物中心,甚至便利商店都最喜歡用的一個指標,因為同店營收增長才能代表是區域發展,每股盈餘2.11,與去年同期不變,但因為市場預期有2.21美元,且麥當勞是餐飲業指標,顯示市場對於剛需的餐飲市場有過於樂觀的預期。

麥當勞透過庫藏股制度與分紅在Q3發放現金24億,總體股東回報已經達到225億美元,股息更提升到每股1.25美元,麥當勞最大的對手,特別美國道瓊成分股和最近我在做的塑化股,期時都非常有趣,當你研究這些公司法說會與美國公司財報很流行的電話會議紀錄都會發現,美國公司都會一直講到中國市場,而台灣最近我看到塑化股他們有一個共通現象,這些塑化公司想往外拓,但遇到一個問題,終於更明白為什麼這三四年來中國大陸與台灣貿易佔比持續提升,原因就在於中國與南韓與世界各國有簽訂貿易協議,但台灣只有很少數貿易量的地區與國家有與台灣簽訂導致幾乎出口就會面臨南韓強烈的關稅競爭。

這就是為什麼幾乎都只能出口到中國大陸與寄望中國市場的主因,包括台泥董事長張安平也希望盡快與世界各國簽訂貿易協定來讓企業競爭力更強化,不過可惜的是對外所有貿易協定的對象都是小國

以下是經濟部網站查詢到有FTA的國家
1.2005年8月1日-瓜地馬拉
2.2004年4月30日-巴拿馬
3.2011年10月20日-尼加瓜拉
4.2008年7月16日-薩爾瓦多與宏都拉斯

僅有這四國具有FTA(自由貿易協定),再來就是最具重量級的貿易協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ECFA執行至今是上市櫃公司與中小企業極度仰賴的貿易協議,從下表經濟部公布的資料就能看出。

2016年以後一路大增,甚至到了2018年後是開始有ECFA以後史上最高紀錄,來到將近1000億美元的出口,主因就是對外沒有任何FTA協議,導致只能繼續仰賴近十年前簽訂的重要關稅豁免協議。

早期收穫產品的出口值也來到史上最高的236億美元。


這段題外話主要就是要強調,美國公司要面臨高度仰賴中國市場的狀況,之前也說過蘋果有高達20%以上營收來自中國市場,今年iPhone 11發表降價後也受惠中國市場熱情捧場而股價再創歷史新高。

麥當勞在中國遇到的問題是因為如中國餓了嗎,美團等就好像台灣近年竄紅的FoodPanda,UberEate一樣,也開始侵蝕麥當勞的成長性,促銷開始無力,摩根大通對麥當勞的Q3同店增長與全年財測也都同步下調,就是遭到外賣平台的攻擊,這會是麥當勞過去數十年來首次遇到的問題,而他反映就如我在之前外送平台的文章內提到,這種快速消費餐飲的變化會因為外送平台改變部分房地產,自此餐飲業會區分為有裝潢氣氛約會用的這種餐飲業者,與以低總價強調快速方便的餐飲業者來分眾,但像是麥當勞就是一個經典的代表,顯然麥當勞是強調快速方便低總價,而非餐廳的裝潢與氣氛。

未來外送平台的成長與麥當勞就勢必要連結在一起觀察,因為他們已經變成了最強的競爭對手。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