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文中只使用英文名稱的是我認為比較不知名的人物,所以就不使用譯名,有使用中文名稱的通常都是知名作家或者是知名經濟學家。
主文:
資本論原名是《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書名很直接就告訴你這是一本政治經濟學的書,什麼是經濟學我以前曾經說過,經濟學就是一種關於分配的學問,中國成語說朝三暮四,故事原本是指養猴子的人早上給猴子三升橡樹果實,傍晚給四升,本來是指加起來都是七升,改朝四暮三也一樣,但後來這句成語被認為是指人猶豫不決,實際上經濟學有時候藉由改變資源順序是能達到不一樣的效果,政治經濟學就是在探討,政治與市場的影響,因為政治權力取得後可以制訂法律,法律會影響市場,就如同2022年的現在中國大陸上海正在封城,中國政府對疫情的價值觀與政策必然影響上海經濟,這也是政治經濟學的一部份。
馬克斯的大作《資本論》第一卷的出版在1867年,第三卷出版在1894年,等於已經是近130年以言的著作了,且第一卷與第三卷就橫跨了20多年之久,馬克斯死於1883年,哲學家卡爾·考茲基(Karl Johann Kautsky)完成他的最後編輯。
經歷了130年的時間,實際上整個全球社會都有很大的改變,特別是130年前雖然當時已有工業,工業革命從1769年瓦特改變了蒸氣機將紡織工業從手工業轉變為輔助純人力的過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關鍵,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1870年開始這時候電力、內燃機、鋼鐵、鐵路等重工業的發展全球以1900年美國佔據全球整體工業生產24%,英國19%是兩大工業強國,可以看到1870年前馬克斯開始寫作資本論,正好橫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起始,把兩者一起看是我認為技術與經濟學思想合併思考的價值。
《資本論》第一卷主要有七篇:
- 商品和貨幣
- 貨幣轉化為資本
-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 工資
- 資本的積累過程
備註:以下把剩餘價值通通換成利潤比較好懂。
資本主義這個詞capitalism晚於1900年,第一次在1902年出現在英國小說家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的書裡《猶太人與現代資本主義》,早期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1817年的著作《政治經濟學和稅收原理》使用資本家一詞,資本主義的核心是私有財產制,在2022年的全球所有國家都沒有真正貫徹資本主義,原因在於所有國家都仍有稅收,在真正的資本主義中,因為所有資產都是私人,國家不能依靠強制手段取得稅收,所以現代國國家大都採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結合,只是程度與差異的不同,帶有補助的培養部分產業亦是各大工業強國的目標。
在資本論中,後來歷史學家研究馬克斯有使用到資本主義這個詞,透過自由市場經濟機制,在市場交易的物品稱為商品,來自於勞工的勞動,在馬克斯的概念中勞工的勞動=商品,商品是資本家給予勞工工資後,最終商品是資本家所有,對於資本家而言他最關心的就是利潤。
利潤=售出價格 - (工資+原料成本)
只要利潤大於0,就是有利可圖的生意,利潤在資本論稱為剩餘價值,馬克斯原料成本是不變的
售出價格= 原料成本+工資 + 剩餘價值(利潤)
工資 + 剩餘價值馬克斯認為是變動成本,原料成本認為是固定成本。
生產的價值必須等於自己的工資,也就是說老闆假設付給這個勞工100元,他如果無法產生100元的價值,這時候老闆就會產生虧損,這是必要勞動時間的基礎,再來就是勞工開始替老闆創造價值的部分,如果此時老闆給加班費20元,勞工一天賺進120元,但此時賣出商品可能超過150元,那這時候老闆就能獲得30元的剩餘價值。
資本論認為因為延長工作時間可以擴大剩餘價值(利潤),所以資本家會追求最大的剩餘價值(利潤),另外也可以透過壓低薪資來獲取擴大剩餘價值,所以壓榨的來源就這個想法就來自於馬克斯這一段資本論的想法,但壓榨會有極限也就是最低工資,是生活的最低基本要求,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因為必需品的價值會因為生產力的提高而增加,所以資本論認為工資是可以不斷減少的,推導過程中馬克斯認為生產力越強,勞工就會創造更高的剩餘價值(利潤),資本家就會越富有,勞工則會越貧窮。
資本家的目的並非提高社會生產力,而是擴大剩餘價值(利潤),透過發展技術來提高社會平均生產力,假設社會平均生產力一天可以生產20件衣服,老闆可以透過買進更好的設備或方法,一天生產40件衣服,在資本論探討是否透過生產技術的提高來提高勞工工資,資本論認為其餘競爭者也會持續增進自己的技術來提高生產力,生產力的提高會擴大剩餘價值(利潤)進而壓縮勞工工資。
貨幣成為原物料與勞工生產商品而後再轉成貨幣累積,當商品可以賣出,賣出的商品資本家是利潤的佔有者,獲得的利潤後再花掉稱為簡單再生產(Simple Reproduction),在資本論的論點中,簡單再生產是一種不擴大規模的生產,比如老闆投入100萬,最終商品賣出獲得120萬,但他花掉了20萬,當初投入的100萬經過一段時間再度變成120萬,老闆生產成本(工資+原物料)是100萬,再度獲利20萬,但他又再花掉了,資本論認為雖然勞工獲得了工資,但就跟汽車要加油,動物要吃飼料一樣,工資只是維持基本的生活能量。
另一種則是擴大再生產(Expanded Reproduction),亦即今天很多企業所說的擴大資本支出,把獲利再投入讓規模變的更大,馬克斯認為擴大再生產會使得部分資本家更加集中資源,讓勞工數量更多,使得資本更加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裡,利潤就會變的更多,利潤增加後,增加設備與原物料,但減少工資來取得更穩定的利潤,基於這一個原理,減少的勞工會比增加的勞工多造成失業人口,失業人口的形成會擠壓就業,因為使得整體就業人數的需求減少,但供給卻增加,導致工資變的更低,生產力提高是犧牲勞工實現,從而實現資本積累,最終讓勞工更加貧窮,但資本家卻更加富裕。
資本論的反方
這邊大概就是馬克斯資本論的第一卷的核心概念,接著來看奧地利經濟學派怎麼辯駁,奧地利經濟學派與英國古典經濟學類似,亞當斯密1776年的《國富論》,延續到奧地利經濟學派,這一派裡面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利潤的產生,資本家有各種風險:
這邊大概就是馬克斯資本論的第一卷的核心概念,接著來看奧地利經濟學派怎麼辯駁,奧地利經濟學派與英國古典經濟學類似,亞當斯密1776年的《國富論》,延續到奧地利經濟學派,這一派裡面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利潤的產生,資本家有各種風險:
- 政治風險
- 租金上升(地主壓迫風險)
- 勞動力喪失
- 機器維護
- 債務風險
- 市場的不確定性
冰質觀點
我的觀點是奧地利經濟學派所說沒錯,確實老闆的許多利潤用於風險與未來的擴大,但確實也有不少利潤進到自己口袋,這也就是創業家創業的原因,有比工資更吸引人的利潤才使得更多人投入創業與投資,但資本論所說獨佔我認為更精準說法是佔據了利潤分派的權力,在企業中說話最大聲的人是老闆,企業資本由他操控自然,但這個老闆的概念在現代並非這麼單純,一家企業往往有許多股東組成,股東有時候是來自於勞工的分紅配股,未必老闆就只是一個人或一個家族這麼簡單的概念,加上現代經理人後,CEO往往負責管理,實際的利潤分配者有時候是控股的大股東,CEO為了提高利潤,也未必贊同壓榨勞工就能獲取更高的利潤,馬克斯觀點是來自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當今服務業為主的社會,壓榨工資的結果可能造成人員流動,因為工資低,資本論的寫作時代沒有網路,其他競爭對手的工資與透明度不足,當今社會工資訊息發達,很容易大家往薪水高的企業流動,2022年爆發高薪搶人大戰就是一例。
需求遠大於學校供給理工專業人才,導致企業必須加薪才能徵才,企業的原料成本也非馬克斯所說為固定成本,不斷變動,生產力提高也沒有帶來一定的價值下降,當價格過低導致企業無法獲利,如2020年疫情導致能源業大量企業破產使得頁岩油商難以生存,都顯示當今社會絕非馬克斯所說資本家獨佔整體企業利潤,以馬克斯的觀點對應更像是整體資本家的概念,也就是說整體資本家中能囊括多數利潤,確實利潤被少數企業集中,不然不會發生美股權重不斷集中的狀況,這些企業中的重要股東與管理者又拿到了多數的利潤,但不要忘記,管理者本身也是勞工,他卻享受了利潤,而不用負擔風險。
真要說美國完全是資本主義嗎?例如蘋果CEO多少蘋果資本是他所擁有的?但他卻可以享受不少蘋果給他的利潤且是無風險的,也就是勞工市場中最無風險可享有利潤的是這批人,勞工的價值無形之中崛起到非常高的高度,只是你必須是關鍵利潤企業中的關鍵人物。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