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蘭雪敏
不過王永慶在書中沒有說他的巧遇機緣是什麼?
木材生意的模式是收購原木請製材廠加工,韓戰發生後美援來到,政府成立軍事工程委員會稱為軍工會,台塑後來曾任總經理的趙廷箴(他是華夏公司的創辦人,後來華夏才賣給台聚集團),當時開設樂豐營造廠,都先跟王永慶的木材公司優先叫貨,甚至借給王永慶十條金條。
在日治時代王永慶提到,木材行業也被日本人掌握,少數勞務性質的只能處理格外品(市場標準品以外的特殊產品),因此被稱為腳騷仔,臺灣光復後成立林產局,但臺灣除了雜木與茶山外,森林歸林務局管,王永慶稱他加入木材行業時主要交易透過林務局的提貨單,提貨單根據公家機關建築設計與圖面,計算所需的木材數量,經過核准後,再給商人款項繳納貨款,王永慶特別提到當時商人先劃假圖給申請機關好處,再請主管機關給好的樹種,最後林產管理局局長洪維炎的賣空買空案。
但因提貨單濫墾濫伐,使得多數優良樹種被砍罰,珍貴檜木甚至作為鐵道枕木,造林又因為勾結,使得政府支出龐大,也沒有謹慎的檢查,使得林相狀況糟糕,木材因為來自於不正常的市場,王永慶看到勾結現象又想轉行了。
且當時耕者有其田政策,政府以工礦公司、農林公司、水泥公司、紙業公司股票來代替徵收支付給地主,但王永慶雲林與嘉義的土地換來的股票,不到十年變成廢紙,王永慶提到這些都是他辛苦打拼的資產,他認為從日本人到國民政府讓他難有發揮的餘地(政府的好壞真的決定了商業與人民是否幸福),王永慶提到日治淺野水泥壟斷臺灣水泥市場,光復後成立台泥,是表現最好的公司
其餘農林與工礦公司經營不善,西元1953年工礦公司標售全台磚廠,王永慶提到磚瓦行業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行業,因為笨重也受到地域限制,但因為當時壟斷在日本人手上,使得他們有標售機會的人也非常興奮。
第一章時提到1941年米業結束時,有曾短暫經營磚瓦廠的經驗,斗南當時有日治時代最大的八卦窯,是收購臺灣人小型目仔窯改建,紅磚的原料是泥土,設備主要是取土要大量用人力,成本主要是煤炭,日本人因為有規模經濟,並且公共建設優先給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王永慶米業時期覺得自己過的比較快樂,磚瓦行業反而讓他無法發揮,反而讓他覺得受限更大。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