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蘭雪敏
所以本篇直接結合四.臺灣PVC工業的起始,西元1954年開始王永慶石化產業的經營之路,前面提過的趙廷箴,他與王永慶認識後請當時行政院秘書長陳慶瑜介紹,拜訪嚴演存博士,按討美援的輪胎製造方案,但嚴演存博士直接拒絕,說他們沒有經驗。
但後來嚴演存博士打電話給他們,有78萬美元的援助計畫要生產PVC粉每日四噸,當時PVC是很新的技術,王永慶完全不懂,卻也沒有考慮直接答應。
據我看網路一些內容,他投資PVC的錢是從木材生意賺的,碾米生意的利潤並不多,木材是主要累積第一桶金資本,不過很多網路上傳言他的弟弟王永在有因幫哥哥扛罪,木材生意被關過,這一點我個人認為是假消息,王永慶過世時,王永在哭的非常傷心,且他為了贖回自己的家人經商,從邏輯上來看即便他真的被關也不可能要他的親弟頂罪,反而是木材生意上他有獨到的辨識方法來標得一些有高額利潤的木材機會而發家比較有可能。
他也稱從碾米後到1954年已經經過了22年的經商歲月,所以以他17歲開始碾米生意來看,他當時已經39歲了,書中他也說從原料、產品成本、市場、經營可行性來分析才應該決定是否介入,但當時決定的非常大膽。
大秦、大元紡織從大陸搬來舊設備在桃園復工、吳三連建立台南紡織但經營情況都不佳,王永慶會一口答應投入主要是當時沒有什麼生意可以經營也沒有外國資本投入臺灣,因此可以生產PVC他非常高興,PVC當時一頓內銷價格800,美元兌台幣24.78元,全年營業額2920萬,投資設備78萬美元,加上台幣部分2000萬,總投資4000萬美元。
王永慶用營業額去算比生意要14年才能賺回本金,2.2噸氯氣由台鹼供應,電石6噸由台肥供應,每1頓燒鹼產生0.9噸氯氣,所以氯氣沒有出路加入石灰中和排放,所以氯氣作為PVC原料,這條供應鏈就這樣開始。
1993年當時台塑臺灣的燒鹼一日產量550噸,美國BR廠600噸、PC廠每日1900頓,一日生產3050頓,氯氣產生2745噸,也就是經過40年發展,台鹼與台塑整體的氯氣產量差距超過千倍以上,王永慶也提到台南安順廠當初是日本鐘淵化學直接強徵民間鹽田建造。
(後話是1982年這間廠產生污染,後來併入中石化的資產中)
西元1957年開始動工,也就是建廠花了三年,開始製造以後PVC幾乎賣不掉,以1993年王永慶敘述當時130mm的PVC硬管,需要10噸的PVC粉,產生PVC膠布一天就需要20噸PVC粉,利用美援貸款買了日本的60mm壓出機,產能每天500公斤,永豐化學與台南第一化學有22*66膠布機,王永慶提到為了加熱所以工廠門窗緊閉,但關了半天還是沒有任何產品產出。
台塑當時的股東眼看堆積如山的PVC粉賣不掉,於是王永慶賣出板橋、松山八卦窯廠與數十甲土地交換台塑股份,此時最艱難的時刻,不可思議的是已經賣不掉一堆產品,王永慶的方法是竟然是想辦法擴大產能,美援經辦人沈觀泰卻支持王永慶的想法增設工廠來降低成本,隨著經驗累積,後來台塑產能一天增加四倍,一天可以生產產能提升到一天20噸。
王永慶在提高產能的核心想法是因為臺灣當時如果不依靠外銷,在台銷售的數量必然不足(時至今日臺灣的產業依然必須大量依賴外銷才能生存),所以採購管理取得價廉物美的條件就特別重要,今天台塑產品實際上多數人的評價是品質穩定品牌大,價格並沒有特別便宜,所以王永慶當時的意思是增加產能來降低價格,而不是跟別人對照把產品價格做低。
而他給出的條件投資費用只能有日本的67%,美國的50%,而王永慶突破PVC粉無人購買的方式跟這套思維邏輯一致,竟然是如果沒人買PVC粉,自己製造下油產品,南亞公司於是開始成立,最早各項工程都是使用鐵管,南亞公司成立時,因為台塑擠入了下遊,王永慶在內文中也說明他去與其他公司協調讓他們取得諒解,這一點頗有日本企業的精神,PVC以輸中內文血到每月銷售達2萬噸,依照人口比例使用PVC世界之冠,確實至今臺灣的水管都還是使用PVC管,中國大陸目前使用PPR材料,德國也是使用這種材質的材料,PVC主要缺點不耐熱,也不能使用熱融接,所以通常都使用塑膠油接著。
這一章是台塑集團的起點,且關鍵轉折是王永慶違背常人的想法,直接擴張PVC產能降低單價,並且沒人買自己直接做下遊成立南亞公司,這是最精彩的地方。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