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納蘭雪敏
 |
圖為芬蘭OL3核電站,啟用後發電成本暴跌75% |
光陰如梭,今年1月還再談CBAM把臺灣排擠於世界貿易以外的碳稅制度。
【能源】20240111(四)-CBAM將排擠臺灣於世界貿易之外,無核能就無貿易?
2021年底當時的公投核能因為還沒有烏俄戰爭與開始大漲電價,台積電2024年10月17日的法說會才特別提到:
台積電表示,台灣電價自2022年調漲,對台積電而言,2022年那一年漲幅達15%,2023年又漲了17%。今年產業電價漲了2次,第1次漲幅25%,第2次漲了14%。相比之下,如今的電力費用已是2022年首次漲價之前的2倍。
因為公投時電價根本還沒大幅上漲企業與民眾都感受不到這股壓力,但當時2021年底烏俄戰爭爆發前夕,歐洲電價已經暴漲,烏俄戰爭後更是雪上加霜,有在關心資本市場的人都知道2022年通膨大起,2022年台電虧損2675億元,2023年再虧1985億元。
虧慘了!台電2023年虧1,985億 就算漲電價今年再虧逾1,850億元 | 財經焦點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使得天下雜誌的2024年10月公布的民調,超過70%的民眾支持繼續使用核電,也提到9月底,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在接受Bloomberg採訪時也說,「核電是潔淨電力選項之一。」
上面那篇文章已經引述非常多美國重量級國際級的專家都支持核能發電,那篇文章已經非常完整的解析為什麼臺灣不能沒有核電,而且核電必然要跟隨歐洲趨勢,核電等於綠電是歐洲決議的共識,臺灣要跟上世界潮流就必須趕緊跟上日本與歐洲的腳步儘速建造核能電廠。
今年2024年經過1年多的討論,6次會議環境部碳費審議委員會2024年10月7日決議每噸碳排建議收費300元,與CBAM同時在2025年啟用,2026年開始收費,業者也可以透過優惠費率A(行業別指定削減率)每公噸50元,或優惠費率B(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每公噸100元,2025年5月底以前試辦,2026年開始實施。
先從2.5萬噸以上碳排放的300家公司開始,結果環保團體與商業團體雙方再度槓上。
地球公民協會說:優惠費率寵壞排碳巨嬰
工總則說:各產業對碳費的負擔能力差異頗大,且景氣循環及產業執行減量措施需成本投入,應讓企業將資金留作低碳轉型投資,碳費費率不應過高。這次建議費率仍然偏高,不利於產業低碳轉型。
在談兩方立場前,應該先參考對環境議題最在意的歐盟,而且CBAM等概念也是來自於歐盟,CBAM 是指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是歐盟為減少全球碳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政策措施。
CBAM 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所謂的「碳洩漏」(carbon leakage),主要是擔心企業將生產轉移到環保標準較低、碳排放要求不嚴的國家,從而避開歐盟內部的碳排放規定。
這也就是說企業知道歐盟規定嚴格,於是就把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於是有以下幾個規定:
碳稅調整:CBAM 對來自歐盟以外的高碳排放產品(例如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等)徵收碳稅,確保進口產品在碳排放方面不會比歐盟內部的產品有競爭優勢。這代表,如果某個國家沒有對碳排放設限或設限較低,那麼出口到歐盟的產品將面臨額外的碳成本。
這是非常重要一環,這也是就是說如果臺灣的企業希望出口歐盟,之前我在2024年1月的文章就說過,讓歐盟承認臺灣的減碳產品才是臺灣企業的重點。
公平競爭:CBAM 主要希望保障歐盟內部的製造業者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下運作,確保嚴格的碳排放標準而不會在價格上被非歐盟產品傾銷,有助於推動全球更多國家採取更積極的減排措施。
氣候政策工具:CBAM 是歐盟綠色新政的一部分,希望實現歐盟到2050年成為氣候中立大陸的目標,這項機制使全球貿易夥伴減少碳排放,同時鼓勵企業投資於清潔技術,推動環保技術的發展。
進口商將需要根據產品的碳含量支付相應的「碳價格」,這個價格基於歐盟碳市場(ETS,Emission Trading System)的碳排放權價格來計算,進口商如果能證明產品在生產國已支付了碳排放稅,則可以相應扣除這些成本。
換句話說臺灣必須讓歐盟承認這些產品已經有在臺灣本地課稅的證明歐盟要承認才有用,而這還只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就我提到最重要的,怎樣使用歐盟承認的綠電用最低成本來發電,這也是為什麼台積電也開始高聲呼喊臺灣的電世界最貴,童子賢也高分貝呼籲要讓核能繼續使用。
因為這些企業必須有成本壓力,如果臺灣的電價是世界最貴,只要其他成本持續攀高,未來台積電沒有繼續在臺灣設廠的必要,台積電的工作機會會外移,其他高附加但用電大的公司都會離開臺灣,在臺灣還沒有完成產業轉型以前,就會導致臺灣本地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
把高薪工作留在臺灣是創造民間財富的重要手段,這是當年孫運璿設立工研院延攬張忠謀的重要戰略,這個戰略讓臺灣的科技島甚至讓半導體變成全球重要的戰略資源,但臺灣無法接軌歐盟使得這些企業家已經看到危機,危機已經步步逼近,臺灣正處在能源轉型失敗的關鍵時刻。
環境部對企業的期望沒有錯,希望企業加速投資減碳技術,問題是CBAM碳足跡的一大重點就產品使用什麼能源製造,依照台電資料:
2023年火力發電量2345.73億度,占比高達83.14%,燃煤發電量達1191.68億度,占42.24%,燃氣發電量為1116.30億度,占39.57%;燃油發電量為37.75億度,占1.34%
也就是臺灣製造的產品幾乎都需要使用火力發電會導致進口商報告進口產品的碳足跡時,就需要支付高額的碳成本,這才是關鍵中的關鍵,也就是說企業未來的碳稅成本高,其實就是台電使用太多火力發電導致的。
中鋼總經理說以中鋼碳排1805萬噸,就算以優惠價格明年還是要繳碳費3.6億元,是中鋼稅後淨利的20%,也就是初期以20元每噸的費用來收取,如果以100元每噸收取,中鋼將直接讓稅後淨利歸0。
但環境部完全不敢提核能,只提到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更驚人的是歐盟碳稅目標在2030年要達到1200元到1800元,而關鍵仍然是歐盟是否承認臺灣單方面設定的碳稅,國際稅通常都會避免雙重課稅(Double Taxation),但這個前提是臺灣的稅制與歐盟能接軌與承認,因為與其給歐盟收,不如臺灣政府自己收,但臺灣政府自己收卻電費還比歐盟貴,以法國而言核能佔比已經70%,歐洲承認核能是綠電之下,未來核能沒有碳排的成本,法國產品在歐洲市場就會碾壓臺灣出口的產品,甚至台積電就會把生產基地放到法國來避免高額碳稅,這是歐盟的環保貿易戰。
根據統計2023年的數據統計,歐盟居民平均支付電價為每千瓦時0.24歐元(含稅),而法國的平均電價為每千瓦時0.22歐元(含稅),每千瓦時就是臺灣比較常用的度,也就是每度電0.22歐元,換算台幣是7.66元。
但法國的這個稅率還包括很多稅收來準備投資未來,不像是臺灣是以持續虧損來拖時間,法國的核能發電成本估計在每兆瓦時40到60歐元左右,這已經把所有成本都算進去,甚至包括很老舊的核電廠的維護、核廢料的處理,換算真實成本則是0.04到0.06歐元,換算台幣就是1.39-2.06元,非常接近臺電之前給出的核能成本。
也就是如果臺灣使用核能,在台電不需要獲利的太多的情況下2元就能賺錢,企業還能省下非常驚人的碳稅,這就是歐盟核電國家的戰略藍圖。
上次我們也提到:電力就是算力,發展AI絕對不能沒有低碳排又便宜的電,美國三哩島核電廠(Three-Miles Island Nuclear Generating Station)在1979年3月28日曾經發生核洩露事故,2023年12月15日華爾街日報曾引述星座能源(Constellation Energy,CEG)的說法未來AI用電是電動車充電量的五到六倍。
全球14家最大的銀行也啟動融資計畫,希望到2050年要把核能增加到3倍,下面這些銀行都是世界最重量級的:
Abu Dhabi Commercial Bank, Ares Management, Bank of America, Barclays, BNP Paribas, Brookfield, Citi, Credit Agricole CIB, Goldman Sachs, Guggenheim Securities LLC, Morgan Stanley, Rothschild & Co., Segra Capital Management, and Societe Generale.
阿布達比商業銀行、Ares管理公司、美國銀行、巴克萊銀行、法國巴黎銀行、Brookfield、花旗集團、法國農業信貸銀行、高盛、Guggenheim證券公司、摩根士丹利、羅斯柴爾德公司、Segra資本管理公司、法國興業銀行。
他們在紐約市洛克菲勒中心舉行氣候會議,美國總統國際氣候政策高級顧問約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開幕致詞,匯聚各國元首、部長、核能與金融業領袖,以及重工業和高耗能行業高管,共同探討民間部門支持全球電網降低排碳。
「我們的共同使命很明確:核能是清潔能源,如果我們要確保一個適合居住的星球,建立可持續的清潔能源供應鏈並促進全球繁榮,我們需要確保核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國際氣候政策高級顧問約翰·波德斯塔說。「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我相信我們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所以以美國為首,中東等都看到了不使用核能就是與環保和排碳為敵,而臺灣高達80%的火力發電正在與成本和全球環保背道而馳,等於臺灣當前的能源政策未來已經確定就是要被美國、歐盟放棄的國際棄兒。
天下雜誌最近2024年10月做的民調15000民眾,有70%不認同政府不缺電的保證,2017年815、2021年513、2022年3月3日都發生七小時以上的大停電,甚至2024年8月初也無法提供桃園以北的AI資料中心,臺灣的科技重鎮新竹市與新竹縣更是全台認知缺電問題最嚴嚴重的縣市,再來就是停電最多次的桃園。
而2025年非核家園,在這次民調中38.6%的民眾非常支持繼續使用核電,反對了政府的非核家園政策,30%也表示有點支持,共計支持的達到68.6%,相對親綠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呼籲政府應該正視趨勢,他做為臺灣重要企業的董事長自然與我們冰質資本一樣深知核能已經全球大勢,臺灣絕對不能再拖延。
甚至民進黨的支持者中,對於政府不缺電保證也有46.5%不認同,也有46.4%認為要繼續使用核電,在中立選民也就是無特定政黨傾向的民眾中,有70%都支持繼續使用核電,與民調的大數據一樣。
日本在2030年規劃把核能拉高到20%,反核的瑞士2024年9月19到22日中只剩下43%的人反對興建核電廠,比起之前過半數的調查已經降低不少。
Swiss survey shows majority want new nuclear power plants - SWI swissinfo.ch
今年7月台電與新北市政府針對室外乾貯設施估3年後運轉。
再者使用核能絕對不是就不使用再生能源,太陽能、風力發電可以做為輔助,完全消滅煤炭發電與火力發電才是重點,2023年台電數據燃煤發電量達1191.68億度,占42.24%,燃氣發電量為1116.30億度,占39.57%,都顯示燃煤成為臺灣發電的主力,童子賢表態支持核二廠與核三廠研議,並把核一、核四的場址剷平引進採用「芬蘭的OL3」。
OL3 是位於芬蘭的奧爾基洛托核電站3號反應堆(Olkiluoto 3, OL3)。這是一座第三代核反應堆,屬於歐洲壓水反應堆(European Pressurized Reactor, EPR)技術,是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核反應堆。
歐洲壓水反應堆(EPR)技術設計採用多層次的冗餘安全系統,某個安全系統失效,其他系統仍可以保證反應堆的安全運行,比方說OL3配備雙層安全殼,可以防止輻射洩漏,並在發生外部事故(如飛機撞擊或爆炸)時仍然提供保護。
EPR設計包括一個特殊的裝置,稱為核心熔毀捕集器,這是為了防止最嚴重事故(如核心熔化)設計的設備,可以在極端情況下捕捉熔化的核燃料,避免放射性物質外洩。
而且PR反應堆的熱效率約為37%,相比傳統的第二代核反應堆有明顯提高,表示在相同的燃料使用下,EPR反應堆可以產生更多的電力。OL3 的設計發電容量達到1600兆瓦,是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反應堆之一。
2023年4月16日芬蘭開始啟用後,這是歐洲16年來第一座新的核電站,OL3運轉後,芬蘭電力成本暴跌75%以上,2022年12月時,芬蘭百萬瓦時的電力成本是245.98 歐元,但2023年4月則降至每百萬瓦時60.55 歐元,降幅達到75.38%,等於原本是0.246歐元。之後變成0.061歐元,也不過達到我們前面換算台幣每度電2.06元。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