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台股】20251101(六)- 台股2025年9月份營收25家創歷史新高-(一)

作者:納蘭雪敏



我上一次發表台股營收新高的文章已經是6月份,等於7月與8月都沒有寫,最主要是台股的行情越來越沒意思,其實都是集中在AI公司,所以這次為了精簡研究的強度。

這次把市值一次拉高到新台幣800億元,這大概是臺灣前100大市值公司的市值水準了,也就是說如果市值低於800億元的公司就不會進入榜單。

鴻海 (2317)營收年增14.2%,月增38%,這次鴻海繼2024年10月再度站上單月8000億元的營收,股價2025年10月30日創下265元的歷史高點,市值36,958億元,最近四季本業利潤2,223億元。

市場預期鴻海是輝達 GB200/GB300 等新世代 AI 伺服器與機櫃的主力供應商和主要組裝者。這類產品的技術門檻高,單價與毛利遠高於傳統伺服器。在營收公布後,多家國際知名外資(如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紛紛上調鴻海的投資評級與目標價,甚至有美系外資喊出上看 400 元的高目標價。

鴻海參與設計與製造用於承載輝達(NVIDIA)頂級 GPU(如 H100、H200)的運算GPU 基板與模組(HGX/OAM)和加速卡模組,這些零件需要很好的散熱技術與訊號技術。鴻海是極少數能提供整櫃式AI 整機櫃(Rack-level Integration)的廠商之一。例如,針對輝達的 GB200/GB300 NVL72 或 NVL36 等超級晶片系統,鴻海不僅負責將數十個 GPU 模組與 CPU 整合,還負責配備複雜的液冷散熱系統、電源管理單元等,將整個 AI 資料中心機櫃一站式交付給客戶,這項服務的技術門檻很高。

隨著 AI 晶片運算功耗持續攀升,傳統氣冷散熱已不足以應付,液體冷卻(Liquid Cooling)技術成為關鍵,鴻海具備從液冷散熱模組、冷卻分配單元(CDU)到機櫃管線的垂直整合能力,這是 GB200 等高密度運算系統穩定運作的必要技術,掌握液冷技術,代表鴻海在未來 AI 伺服器世代中擁有重要的競爭優勢。

雖然傳統強項,但在 AI 時代,其機構件的複雜度和精度要求更高,鴻海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服務廠,提供伺服器的機殼、電源供應器、連接器等核心零組件,由於 AI 伺服器機櫃龐大且精密,對於這些大型機構件的設計和製造能力,鴻海仍處於領先地位。

台達電 (2308)營收年增53.83%,月增 19.22%,這次台達電首度站上570億元大關,而且超過500億元以後幾乎直接準備挑戰600億元營收。股價2025年10月29日創下995元的歷史高點,市值25,846億元,最近四季本業利潤682億元。

台達電在 AI 伺服器電源與液冷散熱領域的產品,毛利率高達 35% 至 40%,明顯優於傳統電源產品。這些高價值業務的營收占比約三成左右尚未達到一半,但對整體獲利的貢獻度卻是倍數成長。

隨著 AI 晶片功耗大幅提升,台達電的 HVDC(高壓直流)電源櫃等產品,每瓦價值遠高於傳統交流電方案,這讓公司在賺取相同營收時,獲利更快、更穩定。

在 AI 時代,晶片運算功耗激增,電力基礎設施成為瓶頸。台達電提供一站式的電源管理、UPS(不斷電系統)、液冷散熱模組和高壓直流解決方案,是整個 AI 資料中心能源鏈中少數能提供完整方案的核心供應商。

而且在電動車領域,台達電是充電樁與關鍵零組件的領先廠商,尤其在馬達驅動等高含金量領域,能穩定供貨給國際大廠,比如特斯拉,確保長期穩定的合約與獲利。

台達電的本益比遠高於傳統電子製造服務(EMS)同業,已經出現成長股溢價。市場願意用更高的市值換取未來的爆發性獲利。

台達電的電源與散熱技術是數十年累積的專業壁壘,競爭者難以快速複製。特別是在 AI 高瓦數電源和液冷散熱系統方面,需要極高的穩定性、可靠性與安全標準。這種技術領先優勢,讓台達電在客戶(如 CSP 巨頭)尋找供應商時,具有極強的議價能力和客戶黏著度。

奇鋐 (3017)營收年增 128.35%,月增 14.90%,這次奇鋐單月營收衝上 145.03 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了超過 1.28 倍,並且是自今年 2 月以來連續第八個月營收創下歷史新高。股價 2025 年 10 月 31 日創下 1,425 元的歷史高點,市值約 5,531 億元,最近四季本業利潤159億元。

奇鋐的優勢在於掌握從傳統氣冷到強化氣冷(特別是 3D VC)的完整解決方案,是目前 AI 伺服器供應鏈中,最主要的氣冷解決方案供應商。

隨著 GPU 晶片 TDP(熱設計功耗)不斷從 700W 甚至突破 1000W,傳統的熱導管和 2D 均溫板(VC)已無法有效散熱。3D VC(立體均溫板,3D Vapor Chamber)透過將均溫板結構立體化,擴大了熱傳導面積,能夠處理極高的熱流密度。 3D VC 結構能夠將 CPU 和 GPU 產生的熱能,更快速、更均勻地擴散到散熱鰭片上,特別適用於 NVIDIA H100/H200 等高功耗 AI 晶片。奇鋐在 3D VC 領域的良率與產能居於領先地位,是目前供應 AI 晶片散熱模組的核心供應商之一。

奇鋐的產品涵蓋從單純的散熱片、熱導管、風扇到整合式的散熱模組。在 AI 伺服器中,奇鋐提供高壓、大風量的風扇牆與散熱模組(Fan Wall & Heat Sink)將熱能從 3D VC 傳導出去後排出機櫃。奇鋐具備將 3D VC 與風扇牆、散熱鰭片進行最佳化整合的能力,提供給客戶完整的氣冷散熱系統。

台達電採用液體冷卻 (Liquid Cooling)而奇鋐則主要是高階氣冷 (Air Cooling)。

華碩 (2357)營收年增 33.02%,月增 31.49%,這次華碩單月營收衝上 825.95 億元,創下單月營收與第三季營收雙雙歷史新高紀錄,主要受惠於伺服器、顯示卡與商用電腦的營收成長。股價 2025 年 10 月 14 日創下 719 元的歷史高點,市值約 5,263 億元,最近四季本業利潤約 337 億元。

全球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和企業積極建置 AI 基礎設施,對 NVIDIA 高階 GPU 運算卡的需求持續爆炸性成長。華碩作為 NVIDIA 的重要合作夥伴,負責這些高階GPU的製造、組裝和銷售業務。這些企業級的 AI 運算卡單價非常高,遠超過一般的消費性顯示卡。因此,即使出貨量不如一般 PC 產品大,但對營收與獲利結構的挹注卻是巨大的。

華碩在電競品牌(ROG 系列)仍保有高人氣和領導地位,同時積極擴大商用電腦領域的營收,建構了多元化的成長動能,而非單純依賴消費性 PC 市場。 市場預期華碩將在下半年推出更多價格帶覆蓋更廣的 AI PC 機種,是未來的潛在成長動力。

官方分類主要包含產品業務特點與成長動能
1. 系統產品 (System Product)筆記型電腦 (Notebooks)、桌上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過去是最大宗營收來源,但成長性受限於 PC 市場的景氣循環。電競(ROG 筆電)與商用 PC 轉型是獲利優化的關鍵。
2. 開放平台 (Open Platform)主機板 (MB)顯示卡 (VGA/GPU)、網通產品、周邊配件。高毛利、高成長的引擎。華碩在這裡銷售給鴻海等代工廠的企業級 AI GPU,以及電競玩家的高階主機板,是推升近期獲利的關鍵。
3. AIoT 與商用 (AIoT & Commercial)伺服器整機與系統、邊緣運算裝置、IPC(工業電腦)、智慧醫療、機器人等。策略性佈局領域。AI 伺服器整機業務在此分類中,雖然營收佔比相對較小,但成長速度驚人,是華碩從傳統 PC 跨足企業級解決方案的象徵。
國巨 (2327)營收年增 12.15%,月增 8.57%,這次國巨單月營收衝上 116.81 億元,創下單月營收與第三季營收雙雙歷史新高紀錄,主要受惠於 AI 相關應用的需求持續強勁,以及歐美地區旺季效應所致。股價 2025 年 10 月 29 日創下 262 元的歷史高點,市值約 5,162 億元,最近四季本業利潤約 2654 億元。

不過國巨的營收來看116億元的營收並不算成長性很高,過去就已經都有穩定在100億元很長一段時間,去年2024年1月開始突破100億元後,幾乎每個月都常態性的可以獲利1億元。

國巨是 MLCC(積層陶瓷電容)和電阻器等被動元件的龍頭。AI 伺服器所需的高階被動元件數量大、規格要求高,價格與毛利都遠高於消費性產品,國巨是領域的寡占者之一。

在關鍵的被動元件市場,國巨通過一系列的併購(如基美 KEMET 等),確立了在全球的技術與

市場領先地位,市場給予這種產業龍頭和壟斷性利基市場更高的估值。

國巨在 2025 年宣布公開收購茂達 21% 以上股權,成為最大單一股東。茂達產品專注在 Power IC(功率積體電路)設計,產品包括風扇馬達驅動 IC 及電源管理 IC。茂達的風扇驅動 IC 在 AI 伺服器散熱領域非常關鍵,因為 AI 伺服器需要大量的高壓大風量風扇。國巨入股茂達後,可以將自己的高階被動元件與茂達的驅動 IC 整合,提供更完整的 AI 電源與散熱解決方案,強化對伺服器客戶的服務深度。

國巨先前也透過私募方式入股電源管理 IC 廠力智 (6719)並與鴻海共同投資了功率半導體廠富鼎,董事長陳泰銘的核心戰略是從「被動元件製造商」轉型為「電子零組件解決方案提供者」。

併購與入股 IC 設計公司,國巨將被動元件和主動元件整合起來,能夠滿足全球客戶在 AI、5G、電動車、工業自動化等高成長領域對完整電源和訊號解決方案的「一站式購足」需求。這有效地提高國巨的議價能力、鞏固市場地位,並確保了在高階應用領域的獲利能力。

AI 伺服器的功耗極高,對電源與散熱的要求極嚴。國巨整合主被動元件,可以提供高規格、高穩定性的AI 電源解決方案給鴻海等組裝廠或直接給 CSP 客戶。茂達的風扇驅動 IC 在 AI 液冷/氣冷散熱系統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而車用電子需要極高可靠性的元件,國巨透過基美強化高階車用 MLCC 和電容,再透過力智和富鼎強化功率半導體(MOSFET)和電源管理,打造出完整的車用電子供應鏈。

國巨因為併購衡量資金風險評估

衡量指標數據結果(2025 年 Q2)指標解讀
流動比率 (Current Ratio)約 205%短期償債能力非常穩健。這代表國巨的流動資產約是流動負債的兩倍,能夠輕鬆應付一年內的短期債務。
速動比率 (Quick Ratio)約 145%即時償債能力強勁。扣除存貨後仍遠高於 100,表示公司在不依賴變賣存貨的情況下,仍擁有極高的現金調度能力。
負債比率 (Debt Ratio)57.89%財務槓桿處於合理且可控的範圍。雖然接近 $60 的警戒線,但對於一家頻繁進行大型國際併購的公司來說,屬於正常區間。
利息保障倍數 (Interest Coverage Ratio)約 10.58 倍五倍以上長期償債能力極佳。這代表國巨賺取的營業利益是利息支出的 10.58 倍,顯示公司獲利能力強勁,支付利息的風險極低。
川湖 (2059)營收年增 83.35%,月增 3.58%,首次川湖單月營收衝上 15.07 億元,連續第二個月刷新單月歷史新高紀錄,主要歸功於 AI 伺服器滑軌新產品開始大量出貨所致。股價 2025 年 10 月 31 日創下 4,155 元的歷史高點,市值約 3,917 億元,最近四季本業利潤約 92.4億
元。

AI 伺服器(特別是 GPU 伺服器)的重量和體積不斷增加,對機櫃內的滑軌(Slide Rail)設計要求也大幅提高。川湖的產品具備高承重、高穩定性、以及精密的設計,成為 AI 資料中心不可或缺的關鍵零組件。

川湖的毛利率高達 70% 以上,遠高於一般電子製造業,在伺服器滑軌市場的寡占優勢和極強的定價權,川湖的業務高度集中在高階伺服器滑軌,成為市場上最純的 AI 基礎設施受益股之一,大約2024年3月當時營收在7.75億元開始後,到2025年9月來到15.07億元達到幾乎快要倍增的狀況。

貿聯-KY (3665)營收年增 46.12%,月增 16.14%,這次貿聯單月營收衝上 67.06 億元,創下單月歷史新高紀錄,主要受惠於高效能運算(HPC)客戶出貨量持續強勁成長,以及歐洲工作天數回復正常所致。股價 2025 年 10 月 29 日創下 1,460 元的歷史高點,市值約2,706億元,最近四季本業利潤約 92.1 億元。

AI/HPC 線束與連接器是貿聯的爆發性成長引擎。AI 伺服器對 AEC(Active Electrical Cables, 主動式電纜)等高速、高頻寬線束的需求極高。貿聯的 800G AEC 產品預計在 2025 年下半年進入放量期,由於單價比 400G 產品高出許多,將帶來顯著的營收與毛利貢獻。

貿聯最厲害的產品是 AEC(Active Electrical Cable),它不只是單純的銅線,而是一種高技術門檻的系統。傳統的 DAC(被動銅纜)在傳輸距離超過 0.5-1 公尺後,訊號衰減會非常嚴重。AEC 的關鍵在於電纜兩端內建訊號處理晶片(如 Credo 的晶片),用於放大和補償訊號。這需要連接器廠商具備整合 IC 設計、高速傳輸、訊號完整性等多項技術的能力。

AI 伺服器線材不僅要傳輸數據,還需要傳輸高瓦數電力。這要求線材的設計必須兼顧高傳輸速度、低延遲,以及高功率承載與散熱能力,這是許多傳統線材廠難以跨越的壁壘。

貿聯與高速互連解決方案廠商 Credo 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有報導指出貿聯是 Credo AEC 產品的獨家供應商。Credo 的晶片是 AEC 性能的關鍵。這種獨家聯盟讓貿聯在供應鏈中具有極大的排他性。貿聯是少數能搶先通過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如 AWS、Google)800G 規格認證的廠商。一旦通過,客戶基於供應鏈穩定性考慮,通常不會輕易更換,形成堅固的「護城河」。

高速 AEC(Active Electrical Cable)的關鍵在於它不再是單純的被動銅線,而是一個半主動的系統,這要求廠商必須跨出傳統線材製造的領域。 AEC 必須在纜線末端整合訊號中繼晶片(Repeater IC,如 Credo 的產品)。這要求貿聯必須具備將這些主動元件(IC 晶片)與銅線連接器精密整合、調校訊號、並解決散熱問題的能力。許多傳統線束廠缺乏與 IC 設計端深度合作並掌握訊號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的經驗。速度從 400G 提升到 800G 甚至更高,訊號在纜線中的衰減和失真會呈指數級增加。貿聯必須具備領先的電氣工程和測試技術,確保在長距離傳輸時,訊號仍能維持極高的品質。

貿聯也是全球電動車大廠(例如特斯拉)的線束供應商之一。雖然 9 月車用線束出貨量持平,但在電動車領域的穩固地位,能持續享有電動車市場的長期成長動能。 貿聯的業務還涵蓋醫療、工業、通訊等高標準、高利潤的應用領域,這些業務結構使其能夠在傳統電子產品需求疲軟時,仍能維持強勁的獲利表現。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