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財經】20250113(一)-美元兑新台幣升破33元,金融帳悲歌,水電雙漲即將反應龐大通膨壓力

作者:納蘭雪敏

美元兑新台幣升破33元的重要關卡,創下川普第一任選舉2016年3月以來首次台幣貶值紀錄,刷下9年新低,2024年台灣傳產行業受到中國大陸產能巨量開出,出現非常嚴重的經營危機,台股幾乎成長力道只剩下因AI相關受惠的晶圓代工與電子代工。

市場正在積極定價全球貨幣走貶,美元預計上升的格局。

今天更傳出行政院長卓榮泰鬆口檢討水價,經濟部長郭智輝已指示台水公司,4月前交出水價調整檢討報告。

台電提到:爭取2,000億元預算是為了補貼民生電價,2022年到2024年,台電每年吸收民生電價成本超過800億元,三年間就吸收了2,800億元

早在2022年的5月,當時就已經提醒新台幣沒有能力跟上美元,且新台幣通膨依然中油與台電吸收龐大的虧損。

【冰質台股】20220510(二)金融股高點殞落,加權指數加速下跌,台股大折扣時代來臨

當時我就提到:

台電2022年1月稅前已經虧損59億元,中油到今年2月累積虧損600億,台電當前變成虧損的狀況沒有辦法改善,燃氣每度2.4元,燃煤1.92元,兩者成本都上升20%以上,燃氣上漲25%還靠中油吸收虧損才有這樣的狀況,燃煤成本上升22%,2018年與2019年台電大虧損靠電價穩定準備金,電價平穩機制當時是因為2015年與2016年國際油價大跌,當時天然氣價格低廉,2015年超額利潤335億元,2016年超額利潤493億元,去年十月公告這筆準備金只剩下248億元,2021年中油虧損434億元,天然氣就狂虧910億元,靠其他部門降低虧損空間。

台灣CPI在2021年8月突破2%來到2.36%以後,已經突破全球央行普遍認定合理的2%通膨目標,2022年4月份CPI更高達3.38%,這還沒加計如果未來為了解決中油與台電虧損而要反應的電價上漲與中油必須反映天然氣的合理售價必然再度推升通膨數字。

2024年10月17日時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說,2022 年每度電價上漲 15%,2023 年上漲 17%,2024 年上半年漲 25%,此次再漲 14%,相較所有海內外廠區的電價,台積電台灣廠區的電價已高居全球所有廠區中第一,若以 2022 年未調漲時的電價作為基準,此次調漲過後,每度電價將是 2022 年的 1.92 倍,等同接近倍增。

這指的是工業用電,而台積電發出這樣的聲音主要是因為台積電作為工業用電的大戶,其實相對電價要比民生電價低,原因是高壓電不需要經過低壓電的轉換,可以直接使用在廠區,所以電費以處理成本來看,台積電的電價應該要比民生用電便宜。工業用電用量大且穩定,且通常以高壓電形式供應,能減少電力傳輸和轉換的損耗與成本,大型工業用戶的用電需求穩定,對電網的負荷管理有利,也能進一步降低成本。

今天的新聞台電提到,民生電價平均僅2.77元,每度電仍低於成本1元,表示目前台電在民生電價的成本已經飆高到3.77元一度,使用戶別超過1400萬戶,法國民生及工業電價累計調幅分別達37%與139%,韓國分別調高49%與87%,台灣住宅用電近三年累計調幅僅7.1%。

一樣是在2022年時,我就提到:

【冰質總經】20220401(五)-缺水問題如何解決?

核四公投2021年12月18日舉行時沒有通過,已經注定了一個不穩定能源的環境,偏偏這種環境對於製造業為主的台灣是高度不利的。

在2024年的10月17日得到了台積電的認證台灣電價過於昂貴,已經達到全球廠區最貴的程度。

台灣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一再重申核能對於台灣打擊通膨、壓低電價、降低碳排的重要性,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兼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也提到核能是重要的減碳工具,並提到台灣電價已經跟韓國接近,不放棄在台灣運作成熟的核二、核三廠,可以相對壓低通膨,歐洲議會2022 年 7 月 6 日表決將核能納為綠能能源,並納入納入歐盟在 2020 推出的「永續活動分類標準」(EU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activities)。

到了去年2024年初的1月11日我再次提到CBAM如果台灣沒有核能,未來就很難有貿易。

【能源】20240111(四)-CBAM將排擠臺灣於世界貿易之外,無核能就無貿易?

外加2024年台灣傳產本身受到中國大陸產能大量開出,利潤爆減之下,更有心無力去做碳排相關的資本支出,唯有核能納入關鍵的戰略政策,把核能佔比大規模拉高降低電價、降低碳排來取得歐洲認證,是降低成本與通膨和環境保護的最佳解決方案。

日本、歐盟、美國、中國大陸都全面在核能發展上已經進行戰略布局。

看下圖美元兑新台幣升破33元,過去的歷史記錄只發生在2016年初,當時受到2015年大陸股市泡沫化,2016年初經濟數據不佳一度,只要世界預測經濟不佳,資金就會湧入美元避險,次貸時期的2008年到2009年也是如此,而2000年網路泡沫後的經濟崩盤也是如此,美元兌新台幣在2000年時因為大量資金湧入到中國大陸投資,又遇到全球景氣泡沫,新台幣幾乎沒有抵抗能力,而次貸危機以後,受到馬英九政府積極拉攏台商資金與中國大陸觀光大潮,使得新台幣有機會次貸後,出現了10年來的高點,2011年當時美元兌新台幣跌破30,新台幣罕見的強勢。


到了2021年底因為疫情受惠於台灣電子出口以及疫情其間其他各國封控導致產能缺口,出現台灣罕見的經濟榮景,但此後因為電力政策廢核改採天然氣發電成本激增,又遇上晶片缺貨潮因為疫情結束而緩解,又碰上中國產能大量開出,使得新台幣貶破33的重要缺口。

但新台幣對照日圓貶值幅度疫情以來仍然偏低,這表示以台幣去購買能源的成本比起日本還更低,未來台幣持續貶值之下,會有更大的通膨壓力,進入惡性循環,而且台積電等重要的出口主力目前持續往日本、美國、德國建廠,這代表未來這些最重要的出口公司,會更沒有新台幣的需求,種種狀況都讓新台幣的需求不斷減弱。

新台幣正面臨惡性通膨的死亡循環,台灣資本外逃在金融帳方面,2024年11月21日的台灣央行的統計,已經達到流出累積8698億元,台灣央行提到台積電等高科技廠紛紛赴海外投資,前三季對外直接投資淨額達249.3億美元,改寫同期歷史新高紀錄。

累計2024年前三季經常帳順差798.3億美元,金融帳淨流出680億美元,央行準備資產增加67.4億美元。央行經研處副處長陳裴紋表示,金融帳方面,第三季直接投資淨資產增加80.1億美元,主要是台積電赴美設廠及其他科技廠對外直接投資,因而使對外直接投資一舉增加106.6億美元,為歷年單季次高;前三季直接投資淨增加249.3億美元,創歷年同期新高。


央行提到經常帳2024Q3因服務收支逆差增為46億美元,創歷年第三大,年增2.9億美元,主要是旅行支出增加,Q3旅行收入25.1億美元、支出62億美元,出境人數仍遠遠大於來台人數。

等於一季台灣就往海外輸送26.9億美元的旅行支出給其他經濟體,經常帳(Current Account) 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一部分,用來記錄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主要有商品貿易(Goods Trade)、服務貿易(Services Trade)、投資收益(Primary Income)、經常轉移(Secondary Income),在陸客無法來台狀況下,台灣的旅行貿易大規模衰退,成本激增下無法創造任何收益,外籍勞工如果無法在台取得身分,把台灣的貨幣往自己家鄉匯出也造成經常轉移(Secondary Income)。

目前台灣只剩下半導體的商品貿易(Goods Trade)支撐,而且這個狀況正在持續惡化

台灣Q3旅行收支逆差擴大為36.9億美元,創歷年單季新高紀錄。

陳裴紋指出,Q3出國人數達448萬人,已回到疫情前水準,但來台人數僅173萬人,僅疫情前的0.62倍,因近期國內天災較多,來台旅客相對減少。

2024Q3商品貿易順差291.7億美元,持續年減19.5億美元,主要因出口引申需求帶動廠商備料擴增,進口增額大於出口增額,但Q3順差相較上季大幅回升,主要來自AI相關資通產品部分增加所致。

台灣金融帳的問題,我其實去年2024年研究台北101的架構時候發現,對外投資的不足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情,舉例來說亞洲最繁榮的新加坡、香港都因為大量吸引外資使得當地非常繁榮,通常有直接投資(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這種是最好的。

會直接用FDI佔GDP比例來看外資對一個國家注入有多少,FDI佔GDP必須是實體投資最好,如果只是證券投資或者來資金炒作,這種投資不健康,過去亞洲金融風暴就發生過,全FDI佔GDP比例(FDI to GDP ratio)最高的是Cayman Islands  開曼群島高達286%,還有Malta  馬爾他也高達112.6%,開曼是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島英國的屬地,是全球第四大離岸金融中心。

離岸金融中心(英語: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 (OFC))並不是一定在海上的意思,只是比喻不受本地監管,所以用offshore當作一種比喻,全球最大的OFC是瑞士,高達2.4兆美元資金,香港以2.2兆美元第二,新加坡以1.5兆美元第三,開曼群島與BVI分別佔據第四與第五,但目前預測香港會在2027年超過瑞士成為最大的OFC。

最主要是中國內地高資產族群都會利用香港當作主要的OFC,有地利之便,瑞士則受到歐盟對於金融透民與避稅行為打擊下,競爭力持續減弱,香港還有進入東南亞的優勢,所以可以看到全球OFC前五大,幾乎都是全FDI佔GDP的榜單,只有Palau (帛琉/帕勞)不在榜單內,但Palau (帛琉/帕勞)不在OFC榜單內,卻是2024年一樣成長最快速的三個經濟體,就是因為外資湧入代表該地的商業活動很旺盛。

帛琉高度依賴旅遊業,所以美國、日本、澳洲的資金都進入當地做旅遊行業,比如日航在帛琉皇家度假村(Palau Royal Resort)就有投資等,但比較複雜的像是杜拜,杜拜有自由貿易區(Free Zones),提供100%外資所有權,企業不需要本地股東,企業能快速註冊營運,而且還有零公司所得稅、零進出口稅,例如杜拜媒體城(Dubai Media City)專注於媒體和科技,傑貝阿里自由區(Jebel Ali Free Zone, JAFZA)專注於物流和貿易,自由貿易區內的公司雖然由外資擁有,但許多業務是針對國際市場進行的,並未完全融入杜拜本地經濟體,因此部分經濟活動未反映為本地的GDP直接貢獻。

但卻為杜拜當地的就業人口和消費都大量帶動,而且世界級人才得以進入,自由貿易區包括臨時性項目、外包服務和跨國公司設立的區域辦事處,這些活動可能不會計入傳統FDI統計。

初期FDI外資進入以後,創造出的利潤會直接被運用在當地,舉例來說假如蘋果來台灣設廠當初FDI拿100億美元進入台灣,在台灣開工廠持續獲利後,可能一年獲利10億美元,他會把10億美元再度投入台灣擴大規模或者進行其他研發計畫,這時候FDI初期可能只有100億美元,但後續衍生的效應很驚人。


但這前提時這個投資區域,必須有透明化的法規與自由金融,讓外資覺得這裡是安全的能夠保障他們的權益,而且稅金很低,生產成本低,杜拜就是因為這樣而有大量人才與資金湧入,所以FDI數據只是一個概念,能帶來多龐大的市場才是重點。

香港正是因為政治活動一度動盪,導致外資撤離,所以一個地區必須政治穩定、法規明確、沒有骯髒的手伸入就會變成國際資金寵兒,比如香港、東京都有奢侈品或者世界知名的品牌旗艦店,最主要就是人流夠,人流夠消費力夠強,資金能夠湧入當地城市,就能帶給這樣的奢侈品具有規模經濟的作用,所以反過來看,台北沒有Louis Vuitton、Gucci 和 Hermès 這些旗艦店,最主要就是因為資金在台北是以撤離的方式進行,而非進入,因為人流不夠大,來的又都不是有錢人,所以品牌不會願意在不夠繁榮的地方投入資源。

創造人流與資本流入且長期願意在本地投資的意願是非常重要的!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