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質台股】20241018(五)-大立光法說會,Q3創八季以來最佳


作者:納蘭雪敏

先回顧一下之前的資訊:


大立光昨天也跟台積電同日召開法說會,Q3稅後純益66.29億元,季增47%,EPS達到49.67元。

Q3合併營收189.49億元,為單季新高,季增73%,年增39%,稅後純益66.29億元,季增47%,為八季來最佳。

Q3毛利率重返 50% 之上,

2024 年 1-9 月稅後純益 172.39 億元,每股純益 129.16 元。
大立光 2024 年 1-9 月營收 412.48 億元,毛利率 49.45%,年增 3.1 %,稅後純益 172.39 億元,年增 33.25%,每股純益 129.16 元。

2024 Q3出貨產品結構來看,以 1000 萬畫素產品為多數,1000 萬畫素以上鏡頭占比 60-70%,800 萬畫素鏡頭產品占比 0-10%,2000 萬畫素以上產品占比爲 10-20%,低於 500 萬畫素產品占比為 20-30%。

大立光董事長林恩平預告9月與10月差不多但11月會明顯下滑,他認為Q4跟Q3比狀況差很多,保守看待Q4,林恩平也表示目前逐漸展開2025年出貨的產品,大立光台中廠量能已滿載,新廠產能已經用完,較大的廠2025年9月會完成。

我認為主要是蘋果的AI功能還沒搭載在全系列產品上。

順便驗證一下他之前7月15日的說法,而昨天台積電的法說會其實消費性電子是唯一衰退的產業,驗證了林恩平在7月15日所說消費性電子的悲觀說法

董事長林恩平也說,客戶對於下半年的手機市場沒有人覺得樂觀,只對AI手機偏向樂觀,這是罕見在產業界對於下半年比較悲觀的說法,其餘消費電子等公司在6月股東會旺季時都對市場下半年抱持樂觀的態度。

潛望式鏡頭等的高階手機鏡頭下放到客戶中階產品上,在2024年林恩平也認為有跡象,主因同規格鏡頭產品採取同一出廠價,不會因搭載的機型或終端位階或售價不同而有不同的價格,所以如果手機廠商擴張機種使用潛望式鏡頭,對於大立光是利多。

針對鏡頭規格升級趨勢,林恩平表示,目前鏡頭 P 數 (鏡片數) 與去年差不多,客戶仍多偏向採 8P 的純塑主鏡頭,模造玻璃(MG)的混合鏡頭(MG+P)也有部分人使用,不過 G+P 鏡頭比重還是很少、主要是利用在長焦鏡頭較多,迄今還沒有客戶對 9P 有興趣;而長焦潛望式鏡頭的出貨在下半年會較多。


當時2024年7月15日郭明錤提到: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則預言因為2024年大立光Q4產能滿載,下半年獲利可能超過市場預期,iPhone 16 Pro與Pro Max配備的四重反射稜鏡相機規格與iPhone 15 Pro Max的一樣,但大立光的出貨單價並未改變,可以得到兩個結論:是大立光的出貨價格不受到玉晶光在2H24成為新供應商影響,代表大立光仍極具優勢的主導著iPhone四重反射稜鏡鏡頭 (包含與稜鏡組裝) 的供應。

郭明錤認為假設大立光是iPhone 16的獨家四重反射稜鏡鏡頭供應商,相同規格的零組件在量產一年後還能維持相同單價,「這在Apple供應鏈是極端罕見的事,連台積電都辦不到。這代表大立光與Apple所簽署的,並非一般的供應合約」

大立光可能與蘋果簽訂有長期協議(Long Term Agreement,LTA),而且這份LTA罕見的是對供應商大立光特別有利。


另外最新的2024年10月蘋果在美國申請一項「具有顯示器與觸控傳感器結構的電子設備」專利,技術將應用在三摺疊機與四摺疊手機,之前國外媒體也說道可能打造史上最輕薄的iPhone,命名為iPhone 17 Slim,將在2025年下半年發表。

林恩平指出,如果要維持一樣的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是衡量光學系統或鏡頭解析度與對比度的指標,用來評估鏡頭在不同空間頻率下,如何傳遞對比細節。

當光學系統接收到一組線條或細節時,如何轉換成影像,MTF 曲線越高,表示系統在不同解析度下的性能越好,畫面更清晰。這在相機鏡頭、顯微鏡和望遠鏡等光學設備中非常重要,用來評估成像品質。)

在MTF一樣的狀況下把鏡頭壓薄,會是很困難的工作,規格與量產性要互相compromise(妥協),摺疊機,目前大立光已經有交貨給客戶,只是量不大,大立光已看到新客戶或既有客戶主推單鏡頭和雙鏡頭,還沒看到三鏡頭的機種,折疊機與超薄機都

2025年的新廠樓地板面積林恩平認為是2024年新廠的兩倍,目前有3廠是租用,如果需求轉淡會退租到新廠生產。

以2024年10月17日昨天法說會收盤價大立光市值3397億元左右,稅後172.39億元線性推估也就是直接除以9個月再乘以12個月,全年達到230.5億元,但因為11月林恩平預計略有下滑,因此可能會比這個數字略低,算起來今年本益比只有14.7,但如果降低15億元,以215億元計算,則為15.8。

以今年水準看可能還是不如2017年以前的獲利水準,但有機會挑戰2021年以來的新高!

2023年稅後淨利:179億元 (iPhone15)
2022年稅後淨利:226.3億元 (iPhone14,iPhone14Plus 是iPhone 8的入門產品升級大螢幕)
2021年稅後淨利:186.7億元  (iPhone13)
2020年稅後淨利:245.3億元  (iPhone12)
2019年稅後淨利:282.6億元  (iPhone11)
2018年稅後淨利:243.7億元  (iPhone Xs, iPhone Xs Max, iPhone Xr)
2017年稅後淨利:259.8億元 (iPhone 8, iPhone 8 Plus, iPhone X)  

iPhone8以前的Plus是類似於Xs Max這種高階機種,從iPhone 6s Plus在2015年一路用到2017年,後來2022年的Plus系列都是入門款的再升級版本。




張貼留言

0 留言